7月11日,记者在银行业保险业例行发布会上获悉,黑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柱透露,针对黑龙江省银行机构较少,市场需求较为迫切的实际情况,将加快推进一些非银行机构的设立,努力寻求监管对口部门的政策指导,通过现场辅导、尽职调查、日常沟通等多种方式,目前正在积极支持相关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前期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

这是王柱介绍的稳步有效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个方面——增加市场供给的主体。除此之外,王柱还提到了改善金融供给方式,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他指出,黑龙江金融结构的特点是直接融资占比非常小,以间接融资为主。改善供给方式就是要做活银行机构的服务模式,加快金融创新,通过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集中资源。

助力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黑龙江全面振兴方面,王柱介绍说,为实现工业强省,黑龙江银保监局积极组织银行业保险业优先满足省内七大产业集团、百大重点项目和百千亿工程的金融需求。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百大重点项目工程共获授信891.58亿元,风险保障的金额是287.15亿元。

具体表现在,一是让“老字号”迸发生机,指导辖内的银行业按照“一企一策、一厂一策”原则,加大对农垦、森工等老字号企业改制重组,技艺改造、连锁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让“原字号”焕发活力,以油头化尾、煤头电尾、煤头化尾为抓手,推动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目前,仅大庆市的非油经济比重就超过了七成,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四大煤城的煤炭采掘业增加值由过去的20%多降到了8%以下;三是让“新字号”巩固提高。引导银行业突出供应链和直接融资业务,联合省工信厅、省财政厅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扩面增效。

另外,王柱表示,坚定贯彻“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原因,黑龙江省的小微民营经济面临着总量规模不大、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综合竞争力不够,这可能是黑龙江省目前面临的较为复杂的问题,是黑龙江经济中一块相对的短板。

对此,王柱介绍采取了三方面措施,其中之一是督促银行保险机构保持战略定力,严格落实监管职责要求,持续增强服务小微民营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要求法人机构明确业务发展的目标,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并按照季度来监测,鼓励大中型银行发挥普惠金融事业部的作用,将金融服务资源向小微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倾斜。

截止到2019年5月末,全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713个亿,高于全辖各项贷款增速的1.1个百分点;全省法人机构民营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6.3%;制定降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目标和方案,法人机构稳步压降利率0.05个百分点。

银行保险金融机构乡镇全覆盖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全国粮食的主产区。在农业强省建设方面,王柱表示,目前,黑龙江省农业户均生产规模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主要是由于生产资料价格、机械化程度、土地流转成本等原因,抬高了黑龙江省农户种植成本。因此,如何为黑龙江农业降成本,未来将是黑龙江银行业保险业的重中之重。

黑龙江银保监局通过线下转线上、独立转为协作、城市转到乡村,为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扩量、降本、提质增效。

王柱介绍,黑龙江银保监局成立后,银行保险业的融合步伐明显加快,积极督促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引导机构率先在农业领域开展合作,发挥银行保险的耦合效应。目前,辖内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担保的方式,尝试着推出“保险+期货+信贷”的模式,以及“履约保证保险+信贷”等多种贷款模式,使农户的贷款由难变易。同时充分发挥了保险“稳定器”的作用,鼓励保险机构以新技术运用为依托,以降费、提标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他同时指出,过去银行业保险业出于效益的考虑,主战场都在城市。黑龙江63个县(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80%,人口占到全省54%,多数县(市)区的人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转,可以说全省发展的基础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城。黑龙江银保监局积极督促涉农机构网点下沉,目前实现银行保险金融机构乡镇覆盖率达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