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波罗的海指数再次下行,探底至666点。相比今年5月20日的11793点,这其中巨大的落差让不少业内人士头晕目眩。

  危急时刻,谁来“扶一把”航运业?12月2日至3日,浙江省交通厅、省金融办、浙江银监局在舟山召开“浙江省海运企业与银行合作洽谈会”,为全省70来家海运企业和21家银行的信贷合作牵线搭桥,帮助海运企业走出困境。

资金问题“卡脖子”

  截至2008年10月底,浙江省共有海运船舶3481艘,运力955万载重吨,海运运力规模排在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和中国海运集团之后,居第三位,居全国各省海运运力首位。其中沿海特种船舶和万吨级船舶总量达到646万载重吨,占68%。

  自9月份起,浙江省的海运企业运量和营业收入开始直线下降,11月份降幅超过20%,全省目前处于停航半停航的船舶已经达到70万吨;营运船舶的航次数大幅下降,不到正常月份的一半。受沿海地区电煤和其他原材料需求下降的影响,运价也大幅下跌,北方城市到舟山的运价,从150元/吨降到30元/吨,而正常的运输成本每吨都要40元左右,船公司已不能保本运输。

  “要在新一轮的调整期中生存发展,亟需金融界给我们雪中送炭,共度寒冬。”一位海运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当天的洽谈会上,海运企业纷纷反映,资金卡脖子问题已成为他们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压力。海运企业还希望银行给企业减免些费用,并给予利息优惠。

唇齿相依度难关

  “当市场出现危机,整个行业都需要认真面对。”参加会议的行业管理部门代表呼吁,银行应保住海运企业资金链不断,与企业共度难关。

  浙江省金融办副主任盛益军说,形势严峻,我们首先要保企业。只要保住资金链不断,企业就能挺过来。经济一回暖,这些企业能很快进入上升轨道。银行与企业唇齿相依,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才能保住浙商优势,希望银行能有共生存意识,尽量不抽资、不抽贷,也希望企业能拓宽融资渠道。

  “银行系统对海运业资金给予不同层面的支持,研发适合海运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尽量减免利率,简化手续。”浙江银监局副局长郭武平要求。

  参加洽谈会的金融机构也纷纷表示,将加大对海运发展的支持力度,会试点“船舶按揭”和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同时开发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将分散在民间的资本集合,发放航运业委托贷款,降低民间资金投资风险,扩大港航业融资空间。

  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在会上分别与浙江省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十一五”期间海运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寒冬过去就会迎来春天

  “海运发展的前景依然很好,运输市场必将逐渐回升,运价也必将止跌回升。”浙江省交通厅王洪涛副厅长在发言中认为。尽管金融风暴来势汹汹,一些重要的经济体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迹象,作为外贸运输和重要物资运输主要方式的海运业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从全局上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海运供需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国内经济形势看,金融危机并没有伤及中国经济的“筋骨”,国务院最近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上马,必然会刺激对大宗物资的消费,进而产生大量的海运需求,这一拉动效应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出来。

  针对中小型船公司居多、市场竞争力差的情况,王洪涛透露,浙江省将考虑成立沿海航运联盟,以联盟为平台,组成中大规模的海运船队,利用规模效应,降低海运企业经营成本。同时以联盟为平台,加强海运业信息沟通、共享,及时掌握市场动态。

  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局长郑惠明说,市场是残酷的但也是科学的,金融危机为浙江省海运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机遇,海运业从高利润区间回落,将直接加快海运企业优胜劣汰、资源整合的步伐,加速海运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目前浙江海运企业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附加值低、服务网络也有待完善,但也正是浙江海运企业加强与上游下游相关产业合作,提高海运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大好时机。”

  发展海运业是浙江省委提出的港航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浙江省外贸依存度达68.5%,外贸货物90%以上通过海运实现,海运已成为支撑浙江国计民生、出口创汇的重要力量。2007年浙江省煤、油、粮等重点物资消耗量分别为1.3亿吨、1977万吨和1856万吨,其中通过海运运送的分别占到65%、57%和24%。在海运优势的吸引下,大运量产业向浙江省滨海地带集聚,并带动制造、建筑、金融、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加快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合理布局。

  “金融危机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更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参会的浙江海运企业也表达了对未来海运发展的信心。一些公司透露,要审时度势、果断出手,将通过积极扩大与资本、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合作领域和范围,提高自身科学发展能力;利用这次经济危机中资本、人才等多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洗牌”,加快吸引国际高端海运人才;抓住当前船舶、钢材的价格都大幅下降的机会,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将这次危机转化为推动浙江海运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