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汽车金融市场融资租赁模式盛行,如弹个车、毛豆新车、趣店、花生好车等平台大力推行直租产品,2018年主机厂系直租产品也来势汹汹加入其中。

其中车辆残值评估是绕不过的一环,这几天有不少好友问我残值保险应该如何设计?考虑再三,我决定把我自己近期思考总结的一些干货公开给大家,旨在与业内同仁共同探讨,欢迎在正文下方给我留言指正。

目前残值主流需求方是汽车租赁公司,其目的是为了兜底需求及财务管理需求(比如:神州、一嗨等);另外一个是主机厂金融或深度合作的金融租赁公司,主要目的就是提升残值、优化品牌,利用金融扩大销售,最重要的是让客户通过保值换购,将下一辆车的选择始终在自己本品牌内,尤其是在获客成本高企的今天。

残值租赁最大的难点是未来残值的把握和风险的规避,而传统融资租赁公司的做法是厂商保值回购、资产买断或者资产自营,而这三种方式势必会给厂商和汽车公司带来一定的财务收入问题。这时,就需要第三方保险机构提供残值险来介入,不仅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也让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整体更加立体。

对于第一种租赁公司的需求,这个风险敞口非常大,因为这基本上是一个完全零和的游戏。到期车辆租赁公司可以选择自己处置车源或者是全部都丢回给主机厂,这个其中双方博弈的结果就是车辆残值被定的很低,大家双输。

租赁公司觉得主机厂对自己产品的残值信心不足,主机厂自己压低残值与提升品牌的逻辑背道而驰。在这个完全的零和游戏里面保险公司和第三方车价评估机构也没有价值,所以这是很早以前一些租赁公司和主机厂或保险公司找我们,我们始终不愿意参与其中的原因。

对于第二种主机厂金融租赁的参与,这个也是目前新的趋势,其中就有了残值保险的可能性!这是由前文我提到他们的商业目的决定的,就此,我们可以试着来设计一下这个残值保险产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如何测算保费,以100辆大众某款车为例(在这里车价仅为一个参考值),假如保险公司要为未来3年残值兜底,通过第三方评估公司预测未来残值是5万,极端情况下的误差偏差率是30%,实际市场价格变成了3.5万。

那么我们来计算一个漏斗,首先,兜底回购一定要约定车况条件,假如回溯历史数据,这个车系品牌三年内出现的事故概率20%(车300维保历史记录可以测算),那么符合的车辆只有80辆;

其次,保值回购的前提是换购,那么这个同品牌历史换购率为10%(甚至可以搭金融换购,比例可能更低),那么最终触发的赔付车辆只有8辆,那么100辆每辆车收1200元保费即可覆盖全部损失,考虑细节精算是肯定必要了,篇幅有限就介绍思路。

这里面的逻辑有几个先决条件:1、车辆必须是销售(租赁)给个人,保险本质就是利用个体差异覆盖极端风险。2、必须事先约定用途和车况,这个是换购的前提。 3、目前的市场阶段厂商或厂商金融机构必须参与,而且他们一定是被保险人而不能是单个租赁车主,某种意义就是风险共担。

再次,我来说说万一触发回购,如何交割。交割其实分为两种,实物交割和指数交割。实物交割就是保险公司赔付约定兜底残值,自己处理车辆;指数交割就是赔付当日第三方评估公司公布的牌价和兜底的价差,车子由主机厂自己处理。

其实从上面逻辑上大家一定注意到了,第三方评估机构价格准确度,基本决定了保险公司或厂商金融的盈亏,到了保险到期触发那天变成了一个零和游戏。能确保保费的竞争力及双方在零和博弈下的公平,第三方价格评估机构一定需要最准确和公正的服务。

面对巨大金额,万一这个第三方评估公司被一方公关怎么办?如何防止这种公关的出现呢?我们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这个第三方评估机构一定要给厂商金融和保险公司每天发布当天牌价,直到保险到期,延续性的价格是阻止价格突变(做假)的必要手段,而且每天发送牌价可以去这个第三方估价机构的官网去验证价格(合理范围),所以第三方估价机构品牌声誉越大,用户越多,做假的成本越高,一个没几个用户的估价机构价格改了也就改了,这也是我们心中不急的原因,这点大家最终会想明白的。

最后,再说说主机厂金融给的残值兜底价可以比银行的兜底价更高,一般置换主机厂会有补贴,贷款会有贴息,既然锁定了下次的换购就可以把置换补贴直接算到残值里让自己品牌保值率更好看。

还有要求第三方估价机构参与兜底的,这个逻辑根本就是错误的,兜底利益相关了无法公平公正了,肯定价格越有利越好。还有说几家评估机构同时参与,因为这个行业不可能存在两家最准的评估,所以综合算出来的结果不是偏向车厂就是偏向保险,无法实现零和博弈下的公平。

另外保险机构应该通过多个厂商和多个品牌车型的承保分散单个车型风险,实现总的盈利。

关于残值险的设计还有很多细节和有趣的操作就不详列了,其中影响和关联因素太多了,不是一个单一机构可以决定并承受的,未来专业保险、金融、评估机构介入其中会成为必然,残值与残值保险其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残值不是一个绝对可以控的数据,经营机构的风险需要残值险来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