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集融资与融物于一体、兼顾实现贸易与技术更新目标的新型金融业态,融资租赁业是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实物信用和金融信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目前国际上提供租赁服务的普遍模式。融资租赁凭借其在改善资产结构、促进销售以及融资手段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获得了迅速发展,与银行信贷、证券并列,成为三大融资工具之一。
  
  追根溯源,何为本源?
  
  01、从全球融资租赁业发源“寻本源”:围绕技术迭代和设备更新的投资需求产生。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信用,融资租赁演变到今天的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传统租赁发展阶段、近代设备租赁发展阶段、现代融资租赁发展阶段。
  
  根据文献研究,现代融资租赁模式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1952年,全球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联合金融公司成立,标志着现代融资租赁业的开始。全球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萌芽期——快速发展期——平稳增长期/停滞发展期——调整发展期等周期。从其发展规律可以归纳出,各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与伴随实体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设备更新需求密不可分。
  
  例如,20世纪50年代,融资租赁在美国的诞生和快速发展,一方面受紧财政和紧货币的宏观环境影响,但另一方面与企业为了维持有利竞争地位、利用新技术进行设备更新的旺盛投资需求直接相关。同时,在与计算机相关的办公设备市场化初期,也是融资租赁业飞速发展的阶段,大型计算机厂商如IBM等,通过与租赁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产品推广。相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西欧、日本等经济体和国家。
  
  从全球融资租赁的行业占比变动也可看出,不同时期占比较高的租赁物先后集中在机械设备、汽车、船舶、飞机等重资产。发达国家的信贷、财税、法制等与融资租赁业发展相关的制度完善也是围绕促进租赁为实体经济服务来逐步优化。
  
  信贷方面,日本政府出台《租赁信用保险制度》,将融资租赁涉及的企业主体纳入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若发生违约行为,则由政府代偿中小型企业应付租金的50%,以此政策鼓励融资租赁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业务。
  
  财税方面,美日等国家把加速折旧作为支持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也有效拉动了设备投资。
  
  法律方面,对权利的保护和国际统一租赁公约的形成也是服务于促进产业和贸易的发展。
  
  02、从我国行业监管视角“探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2017年召开的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务和四条原则。其中,回归本源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优化结构、市场导向与深化改革相呼应,指明了金融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向;强化监管是做好防控金融风险的核心内容。
  
  在此精神指引下,融资租赁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重要补充,要积极发挥“金融毛细血管”功能,起到扩大普惠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
  
  监管职能划归银保监会后,融资租赁企业要进一步“扬其所长”,通过独特的业务模式,直接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
  
  同时,从代表顶层监管思路的《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表述也可看出,“鼓励各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在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企业技术升级改造、设备进出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是融资租赁业回归本源的根本要求。
  
  03、从融资租赁业发展实际“思本源”:构建以租赁物为核心的融资服务模式。
  
  我国融资租赁业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过去十五年的快速增长,目前行业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二,2020年末融资租赁合同余额已达6万亿元。但根据WCG的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融资租赁业市场渗透率仅为7.8%,显著低于20%的成熟租赁市场水平。
  
  究其原因,一方面,其与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相关的法律、税收、会计等政策环境尚未完善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国融资租赁业之租赁服务未能发挥原有特色,未能切实满足企业有效投资需求,与一般信贷服务边界模糊且竞争效率较低相关。
  
  据不完全统计,融资租赁业务中回租占比超过80%,对租赁物的要求多限于“形式要件”的合规,大量的交易结构设计弱化了对租赁物本身的要求,以考虑满足承租人的融资需求为重。
  
  在这一过程中,虚构租赁物、低值高买、重复登记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融资租赁业企业的良性竞争。
  
  所以,为促进融资租赁业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投资需求,要始终围绕租赁物这一核心要素。一方面围绕租赁物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价值挖掘,实现融资服务的增值;另一方面,通过租赁物进行风险缓释和化解,强化对租赁物的选择、管理和控制。
  
  从租赁起源的历程、监管规范的进程及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可以看出,融资租赁业的本源为提供以租赁物为核心的资金增值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立足当前,为何回归本源?
  
  01、从目标导向看,“十四五”时期租赁回归本源有助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避免金融“脱实向虚”。
  
  “十四五”时期,我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通过应对各种内外部风险挑战,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融资租赁的交易载体是租赁物,构建的是一种从金融资本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再到资金偿还的运行模式,与实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融资需求直接相连。这种运行模式不同于银行的单纯货币信贷行为,通过直接对接企业的设备投资需求,避免了资金空转和过度融资,进一步遏制了金融的“脱实向虚”。
  
  02、从问题导向看,“十四五”时期租赁回归本源有助于缓解金融体系供需结构化问题,助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融资租赁是以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为目标的定制化金融产品。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产品种类,而且在解决金融体系结构化问题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一方面,融资租赁以提供中长期资金为特征,可以帮助企业缓解流动性压力和风险管理压力,有助于解决信贷“短资金”与企业投入产出“长周期”间的期限错配问题。
  
  另一方面,融资租赁以租赁物为交易结构的核心,通过设备等资产作为信用保障基础,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度不高和自身风险较大等瓶颈,可以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设备投资的融资难问题。
  
  最后,不同于银行信贷偏重担保强弱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融资租赁交易中的出租人重点关注承租人使用设备产生的现金流以及违约时租赁资产的取回和处置,这一风险管理手段的创新为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与间接融资风险管控间的矛盾与冲突贡献了新的思路。
  
  03、从需求导向看,“十四五”时期租赁回归本源是行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助于行业整体服务能级的提升。
  
  自“十二五”末以来,融资租赁行业的规模增速逐渐放缓,进入增速换挡阶段,从两位数增速下滑至零左右。
  
  根据天津滨海融资租赁研究院等机构编写的《2020年中国租赁业发展报告》,2020年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较2006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中低速增长已成为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新常态。
  
  伴随融资租赁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分化趋势也更为明显,头部融资租赁企业在市场拓展、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将更为突出,聚焦专业化赛道和细分领域的融资租赁企业也将打造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位于行业中部的80%企业来说,加快回归本源一方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整体行业转型的大势所趋。
  
  融资租赁企业需要立足本源,找准市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根据不同类型客户的发展特点和融资需求,进行业务模式创新,立足于租赁物的全生命周期,着眼于产业链上下游的系统性融资需求,通过提供定制化综合型金融服务,助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04、从结果导向看,“十四五”时期租赁回归本源是行业监管要求的全面落实,有助于行业整体规范化发展。
  
  当前,融资租赁业已构建形成“银保监会制定规则+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具体执行监管规则+行业自律为补充”的总体监管框架,各省市也陆续出台地方版监管办法,并通过查处异常经营企业、设置准入“白名单”和“黑名单”等方式引导行业“减量增质”。
  
  除了监管办法规定的核心监管指标外,天津、上海等地通过监管评级方式,对融资租赁企业的法人治理、业务运行、内控管理、合规经营、风险暴露等设置具体评级指标,进行分级分类监管,也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监管的精细化程度。随着行业监管架构的逐步完善,融资租赁行业将进入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展望未来,如何回归本源?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融资租赁业回归本源尚需内外协同发力。
  
  01、坚守本源,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融资租赁企业需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守本源、防风险为发展主线,以专业化和特色化为业务发展方向,放大“融资+融物”的独特优势,服务实体经济。具体来说,要把好“三关”。
  
  业务关
  
  积极作为、主动创新,顺应产业升级大方向,致力回归租赁本源,构建以租赁物为核心的服务模式,提升直租、经营性租赁等业务占比,形成“产业+金融”并行的发展模式。
  
  风险关
  
  永葆敬畏之心,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事前风险识别与评估、事中风险预警与跟踪、事后风险监督与处置等各环节的风险敏锐度,加强风险评估、法律管理、内部控制、稽核审计等多条线合作,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运营关
  
  围绕租赁物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能,以专业化的租赁资产管理水平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搭建资产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流程、优化管理制度等方式,对租赁资产的运营状态和安全性、价值波动和再处置能力进行多维度的高质、高效管理。
  
  02、致力创新,提升租赁服务水平。
  
  融资租赁企业要转变理念,通过创新发展带动服务增值。
  
  推动业务创新,丰富产品类型,提升服务水平。
  
  融资租赁企业要创新租赁服务模式和交易结构,积极探索开展新业务模式,例如保税租赁、离岸租赁、绿色租赁等。
  
  同时,要结合产业创新发展方向不断拓展新业务领域。随着“两新一重”绿色低碳等重要战略的不断深入发展,集成电路、5G、互联网数据中心、绿色产业等细分行业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这些领域大部分都涉及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前期需要投入许多设备,行业的现金流特征与融资租赁模式特点非常匹配。
  
  推动管理创新,丰富管理手段和工具,提升发展水平。
  
  聚焦专业化领域,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提供集资金融通、经营咨询、资产管理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服务。同时,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为目标,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根据租赁物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曲线和租赁期内的现金流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交易结构,充分发挥资产负债管理、现金流管理、压力测试等风险工具作用,严格防范控制经营风险。
  
  推动技术创新,加快融入数字化转型,提升发展能级。
  
  融资租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与数字化转型发生共振。利用数字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挖掘出产业链、供应链、租赁物的价值,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更便捷、经济、有效地进行资金融通、资产流转、风险管控,服务企业融资融物需求,从而提升企业发展能级。
  
  推动人才创新,打造专业化团队,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高水平的管理创新离不开专业化人才的创新实践。企业要注重加强员工的专业知识及创新能力的实践培训,一方面拓宽引进具有专业知识的各种高技术人才渠道,聘请专业人才,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在实践中的交流和学习提升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系统化的创新能力培训,借助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科学分析决策,提升人员专业水平。
  
  03、立足“双循环”,积极参与扩大开放。
  
  “十四五”时期,融资租赁行业正呈现出行业提质趋势显著、开放力度逐步加大的发展态势,具备了支持“双循环”的良好基础。
  
  从“引进来”看,融资租赁企业可以借助对外开放政策机遇,进一步扩宽融资渠道,积极主动地采取租赁资产证券化、发行信托产品与公司债券、引入保险资金、通过自贸区引入境外资金等手段来融通资金。
  
  从“走出去”看,融资租赁业务可借助物权控制风险、跨境税务筹划、设备跨境灵活转让等优势,积极助力企业“走出去”,发挥高水平开放纽带作用。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等区域投资,更好地进行要素和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布局。
  
  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推进财税、海关、投融资、外汇管理等政策制度创新。完善行业发展的配套服务,鼓励发展“租赁+咨询”、“租赁+经纪”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注重培育租赁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基金和信用评级公司等专业机构的良好发展环境。通过“硬件”升级和“软件”优化,为融资租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