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本质的另种诠释
  
  金融的本质是给风险定价,这句话没错,但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诠释。
  
  笔者想从另一个角度诠释,认为金融的本质是搬运工,从价值低洼搬运到价值高地,不论是时间上(出让某段时间的占有、支配、收益的权利换取收益),还是区域上(从资金充沛的区域流向资金紧张的区域)。一言概之,金融即货币的时间价值及区域价值。
  
  时间上,即期占有资金收益为零,而资方没有必要也(或者相较于获得收益)无意时刻占有资金,于是有了储蓄、借贷等(债权类),乃至股票、期权类(股权类),以及其他形式的金融衍生品。这些固定期限或者不固定期限的投资出让了占有支配的时间,获取收益。
  
  不同的占有时间期限,也就有了不同的收益。所以但从这个角度形成的价格或价值制度是期限越长,收益越高,也就是成本越高。然则现实中有些短期资金超过相对长期的资金得收益,这是多方因素积累造成。比如资本市场经常有隔夜回购年化收益远高于7天回购乃至14天回购收益。为何?紧俏程度不同,还有就是收益低无吸引力(因为期限短,收益太低导致绝对收益低。投资人有时候不仅仅看收益率,还要看绝对收益)
  
  空间上,资方总是更期望更高的收益。于是投资的空间,从眼前可见、了解颇深区域拓展到天南海北。业务范围是全国的从业人士,对不同区域不同收益应该有明显的的感触。
  
  上述观点似乎未从风险角度考虑,诚然。
  
  如果加入风险因素,那么何为风险?不可估量不可控的一切或有因素。
  
  时间上,期限越长,不可控因素越多,故而期限越长,风险越高,收益也越高。
  
  区域上,风险更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尤其是宏观因素导致的。宏观风险形成的因素是客观的,区域内所有的法人或自然人都要面临,故而风险爆发可能会出现区域集中的特性,尤其是行业或上下游集群的区域。所以也就有了区域禁入的指引。
  
  风险定价与市场定价
  
  为什么写金融本质的另种诠释?因为风险定价实在无能为力,所以偷梁换柱,给自己找点台阶。风险定价的前提是风险量化。
  
  如何实现风险量化?这恐怕是业内——金融业,最难的难题吧。至于租赁行业,笔者见识较短,也仅仅知道仲利有个简单的量化模型。然而这个模型也不是定价的依据,而是操作与否判定的参考。至于其他可有某些大牛实现风险定价,实在不知,如果百晓生知晓,一定拜读学习一下。
  
  如此,价格如何形成?不如称之市场定价更为妥帖。市场决定资金流向,支配资源分配。对于价值高地,趋之若鹜;对于风险高地,避之不及。可谓之市场力量。
  
  然则也有些干扰市场的因素,比如一些寻租行为,比如一些信息不对称因素,但这些是短期的市场失灵,同时也可能是是时点因素造成的——在彼时彼刻,风险因素尚未暴露或依然暴露由于信息不对称尚未被业审知晓。
  
  总体来看,市场定价是相对公平公正的。北青州、南湘潭、东瀚瑞、西金堂、中禹州,我相信都有不同的成本。而对于东北、西北、西南,乃至镇江、潍坊等地,融资成本也有明显的差异吧。
  
  市场决定资金流向,也决定其价格。
  
  风险与踩雷
  
  笔者只阐述一个观点——这一点尚不敢说PA如此(设立时间尚短,不足以评判),然YD确属——专业、足够的专业性。此处所指专业性并非专业领域的专业性,比如医疗领域,而是指经营管理的专业。
  
  第一,YD的管理团队是国内最成熟最稳健,也是业内最资深的团队。对于市场,对于波动,对于风险,其敏感性远非从业几年或者十几年的管理团队可比。不论诸位持何观点,YD管理团队的专业性、职业性应属毋庸置疑吧。稳健、专业、资深的管理团队带的的是公司管理制度、风险意识、风险管控方面的全面高、精、专。
  
第二,专业团队、专业素养下,培养出来的专业而又稳定信审风控人员。作为租赁业的一份子,你可能接触过很多YD的前台——业务人员或者中台——资管人员,但是你与YD同为中台的信审风控人员接触的有多少?市场上可见的YD的信审风控人员跳槽的有多少?再看YD的信审风控人员的年资状况!当然这一点我没有数据,但有点一点我可以笃定,YD永远不会因为信审风控人员发表风险意见而被拎出来做业务。诸位的东家可有此现象?
  
  第三,管理层团队设计的科学薪酬制度与激励导向。业务有业务的导向与惩戒,风控有风控的担当与激励。这恐怕也是大多数商租尚未建立起来的吧,或者不合理不科学的薪酬制度制约了公司各部门各岗位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此前曾发表观点认为,目前市场大多租赁公司、金租公司高管不够专业,且此系市场上许多坏账产生的原因。此时,更维持该观点。
  
  作为曾经的一线风控人员,见过了太多的辉山乳业、坚瑞沃能,切身也踩过某些地雷,所以也曾恶狠狠的说过,唯独后悔不曾坚决、再坚决的建议否决、暂缓。
  
  回顾想来,笔者认为规避这些雷,切须上下齐心,专业处置。
  
  一、选聘专业素养的经营、管理团队,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建立专业科学的风险管控制度,培养从业人员的全面风险意识,以及奖惩激励制度。
  
  二、建立权威的风险审查、合规审查制度,塑造风控、合规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权威性。
  
  以上两点不再赘言,可借鉴上述YD事例。其他公司与YD相比,差了一个管理团队。
  
  三、业务尽调手段与风险的信审手段
  
  笔者多以风控角度发表强支持风控的言论,然,我既有业务经历,亦有风控经历,始终认为业审更多是统一的,业审的对立更多的存在于合规、财务领域的怀疑与谨慎。
  
  首先是风险的信审手段。风险的审查相对比较局限,许多商租要求风险人员只对所提供的资料发表意见,严重限制风险一线人员的职能与作用。开放一点的也只能对合规、行业前景、政策导向(涉及两高一剩、三去一降一补、淘汰行业、限制行业等等)、经营管理、投资与再投资、财务因素(财报范围)等发表意见。其中,财务因素恐怕是其审核的重中之重。
  
  然而财务因素确是审核的难点。此处,我们专注于上市公司或者大型企业方面的财务(中小微财务审核与之截然不同,此处不适)。该类企业财务报表基本为合并报表口径,业审人员对其真实性,或者说客观性、公允性根本无法甄别。只能依赖于中介机构(事务所、律所、券商),相信其勤勉尽责,相信客户对这些中介机构客观、详实提供了真实的财务数据、经营数据。此处提到除了事务所之外的律所、券商,是因为许多项目,作为风控业者,会参考公开信息、公开资讯,比如发债主体公开的评级资料、兑付公告、募集说明之类,其相关的中介机构的态度、观点也是参考的重点。
  
  财务报表确属公允、客观、准确,在财务报表中甄别风险,仍不简单。首先,是大家关注的资产负债率、有息负债、偿债能力、各项周转率指标,此不赘言,入行基本知晓。第二,深入一点,收入确认方式,研发费用资本化情况,不良资产拨备计提状况都影响其经营状况、影响其财务报表靓丽程度。收入当期确认,下一会计年度转回,这种情况有多少?研发费用资本化,是否可资本化?操作、解释空间太大,中介机构一般不会为难被审计单位吧。减少不良资产拨备计提也不是少有的事情吧。第三,商誉。这是资本运作的标志,为何?多为溢价收购的遗留。商誉无法带来收益,更削弱偿债能力。第四,递延资产与递延收益。见过所得说为负的吗?税后净利远高于税前净利,查查某几年乐视的报表等等。财务报表能读懂多少?财务报表又能反映多少实际?
  
  当然报表我们只能给予信任,而且大多数报表也在可信范围之内(当然对于不可信的报表也无能无力。之前有银行信审部门,对于中介机构采用类似黑白名单制度,对于审计、评估报告之类未能客观,将其列入黑名单,后续不再采纳其报表。商租鉴于其规模无法与银行媲美,故而难以采取此类惩戒),然而基于报表又能审核什么?
  
  1、正如之前的观点,高杠杆。负债率过高,或者实控人股份质押过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其未来融资百分之九十概率会通过民间借贷,甚至已经通过民间借贷融资。诚如当年有小朋友收到渤海金控offer,咨询渤海金控平台如何时,我的回复,大体意思是好平台,但杠杆过高,股价平平不理想,说明了投资者的担忧。
  
 2、过度投资、过度资本运作,尤其是跨行业投资、并购,积极谋划双主业、多主业,多次或说经常资产重组,炒壳等等。一句话就是不务正业。
  
  3、主业盈利能力弱,利润全靠非经常性损益。
  
  何为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这一概念是证监会在1999年首次提出的,当时将其定义为: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问答第1号》则指出:非经常性损益是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收支;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支。
  
后续中国证监会陆续对其进行修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43号公告进行最新修订,非经常性损益扩大到21条,如有兴趣可自行百度。
  
  4、承租人或保证人的合规操守或其管理层尽勉。
  
  此节单独拿出来,其实想表述的是上市公司信批合规性问题,以及此类的问题。对于上市公司的公告问题,我持合规就好的态度,但是对于刻意回避或牵强合规的事件,实在反感。不论举债还是担保,按照公司章程或者上市规则,如需发临时公告则发,如不需则可不发。但不论是否需要发临时公告,直接强调不发临时公告者,应视同不合规且存在可以可以隐匿行为。该类行为意味着合规问题,且管理层未能尽勉。近期华昌达事件,不能说明些什么吗?
  
  5、其他异常科目或其他变化异常。
  
  再说业务尽调方面。业务是能够触及风险所不能触及的领域——除了财务因素(财报范围)之外的大多数领域。鉴于风控作业的局限性,非财务因素,尤其是涉及承租人或实控人体系外产业状况,需要业务审慎尽调。这些领域业务一线的职业敏感性、专业评判能力至关重要(如何有效快速的培养从业人员这方面的能力,是高管专业水平的评判之一,有些公司高管,恐怕连自己都没能力做到吧)。
  
  此节不再深入,这方面的尽调与信审需要业审相互协作,配合完成。一家租赁公司坏账,通过其前中台人员构成、年资情况,恐怕就可以做个大体的判断吧。
  
  四、合规性
  
  这是最容易被人忽视与抛弃的地方了,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其实也是最不愿谈及的领域,算了也就不谈了吧。
  
  业审之间的观点相左,恐怕最多的也就是合规性以及财务因素中的涉及杠杆过高、资产重组、投资事宜、明保暗保之类的分歧。
  
  经营风险
  
  许多人持有这个观点,租赁公司是经营风险的。
  
  现实中,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的,往往也是最不擅长经营风险的,更是出风险最多的那些……
  
  细思,风险如何经营?也就是出现后有足够的资产处置手段维护自己的租赁债权,或处置租赁物,或处置抵质押品,或想保证人主张……谁家擅长?我只知道某些上市公司项目,质押的股票被首封法院查封了,连处置的权利都没有;我也很少听说,谁家租赁物顺利取得并在二手市场顺利处理,乃至获得超额收益;……
  
  经营风险要有经营风险的能力。当你没有建立起或拥有经营风险的能力的时候,你谈经营风险就是“空谈误国”…….作为第三方的租赁公司,经营风险何其困难。
  
  对于经营风险,也并非因噎废食。前几天参加某论坛,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思路,抛砖引玉。
  
  某新能源领域(电池),主机厂,成立自有商租,专注领域内,产业链涉及产品生产(以及上游)、销售、储能、拆借。产业链形成,这样会形成极大的经营空间,电池融资租赁或经营性租赁,如逾期可取回用作储能,寿终正寝可以拆借。不论储能或拆借,其收益相当可观。当然也面临取回的难题,但作为主机厂更有可为之处,那就是在电池管理系统中加上定位及控制系统。总之真的大有可为之处,也就实现了经营风险。

   总之,风险很难,业务也很难,领导更为难,项目安全退出真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