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金融租赁行业要充分发挥与银行信贷产品‘错位’、‘补位’的竞合作用,在突出专业化、差异化经营、发挥产融结合特色上下功夫,为实体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交通银行首席专家,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斌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交银金租将坚守“融资融物”的本源初心,贯彻落实“真做租赁”和“做真租赁”的使命任务,聚焦主责主业,锻造专业化经营能力,巩固差异化经营特色,打造科技赋能的管理体系,科学规划、系统布局,下好创新转型的“先手棋”,以二次创业的全新姿态续写服务实体经济新篇章。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您对此如何理解?作为行业里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租赁公司,交银金租如何把握绿色、低碳的发展定位?

  徐斌:这一论述主要是基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战略部署以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所作出的重大判断。

  从必要性来看,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资源约束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要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依靠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模式显然难以为继。在能源资源需求刚性增长的压力下,产业和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压力较大,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战略时间窗口,改变过往资源驱动型的粗放型生产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促进实现经济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平衡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从可行性来看,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制造业产能、新增和累计装机规模均保持高速增长。我国绿色产业已具备了一定基础,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绿色动能。

  交银金租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决策,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依托金融租赁融资融物的天然优势,持续关注“双碳”背景下产业发展新机遇。为进一步拓展绿色租赁业务,公司近期成立了新基建(新能源)业务中心,扎根新能源领域,以创新金融产品为手段,深入推进业务模式创新,不断加大绿色资产占比,为业务发展不断增“光”添“绿”。

  记者: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金融租赁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瞄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发力?

  徐斌:金融租赁因物而生、因物而兴。正是租赁物这一特殊载体,赋予了金融租赁更加贴近实体经济的差异化优势,也明确了金融租赁更加清晰、独特的功能定位。

  一是要坚持推进转型发展,展现金融租赁公司发展新作为。在服务国家产业结构发展转型上,依托融资融物优势,金融租赁公司可以更有效地介入产业融资全流程,准确把握高端制造业、新基建、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的结构特点以及业务契合点,为产业结构转型发展“输血充电”。在服务国家区域战略上,金融租赁公司多为全国展业,在业务的空间布局上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可以有效发挥金融供给和引导功能,能够更直接地服务区域发展战略。

  二是要发挥产融结合特色,激发金融租赁公司发展新活力。在提高产业链国际竞争力、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上,金融租赁公司一方面可以在积累经验、形成优势后,通过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争取国际话语权、促进产业资源导入、为产业链生态的健全完善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可以参与产能合作,推动技术升级。

  三是要突出专业化经营,打造金融租赁公司发展新动能。专业能力是金融租赁公司发展的核心优势和看家本领。通过金融和产业的有机结合以及专业运营能力,金融租赁公司能够对目标领域或客群实施专业化的运营逻辑分析和风险识别,实现真正的价值发现与挖掘。

  记者:新时代有新作为,新征程有新气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交银金租确立了怎样的发展目标?

  徐斌:交银金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心怀“国之大者”和“两个大局”,坚决落实“三新一高”发展要求,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四化”发展战略,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时代背景下,全面融入交通银行建设具有特色优势的世界一流银行集团整体行动,积极服务实体经济、推进改革发展、践行价值创造,持续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具体的发展目标包括:一是保持行业领先,其中,保持航运业务同业第一、航空业务同业前三的业务规模,不断优化机队、船队规模和结构,设备及设施租赁业务实现争先进位;二是努力保持净经营收入的持续增长,并积极通过业务创新、资产管理和交易等方式获取非租息收入,促进盈利能力和资产规模的协调发展;三是保持资产质量稳定,坚持合规稳健经营,持续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审慎计提财务拨备、合理评估资产价值;四是加强科技赋能和创新,发挥租赁制度优势,通过产品组合、产融结合、科技赋能等手段,培育核心客户,打造拳头产品和形成特色行业,实现精准营销、场景化运用和数字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