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和依靠绿色技术创新来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目前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十四五”规划还为绿色发展设立专章,并强调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不难看出,我国对于绿色金融、绿色发展的坚持与决心。

  绿色租赁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绿色租赁的标准化程度还远远落后于绿色金融。因此想和各位一同探讨下绿色租赁标准的定义和标准及其目前发展现状。

  一、绿色金融标准化进程

  “绿色金融体系”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建立绿色评级体系以及公益性的环境成本核算和影响评估体系,积极推动绿色金融领域各类国际合作。此后,围绕“绿色金融”的体系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一)确立绿色金融体系架构、明确定义

  2016年8月,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立了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顶层架构,并首次对“绿色金融”作出定义。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

  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需要金融、财政、环保等领域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支持,形成合力促进发展。《指导意见》希望通过相关绿色金融工具和制度安排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这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二)绿色金融标准化建设推进

  2017年6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化工作机制,依据绿色金融标准研究构建绿色金融标准认证体系。同时,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是作为金融业发展中迫切需要多部门协同的领域,针对标准制定、衔接配套以及实施等问题所提出的5项重点工程之一。

  次年,人民银行就牵头成立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现已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4项标准,另有15项标准进入立项或征求意见环节,涉及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价、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碳核算等重点领域,为规范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指导体系的意见》,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建立绿色债券评级标准;支持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推动国际绿色金融标准趋同,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人民银行将下一步重点放在推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推动建立强制化、市场化、法制化的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人民银行“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得以基本确立。所谓“三大功能”,主要是指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一是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监管政策、强制披露、绿色评价、行业自律、产品创新等,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碳捕集与封存等绿色创新项目倾斜。二是通过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绿色和棕色资产风险权重调整等工具,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三是推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碳期货等衍生产品,通过交易为排碳合理定价。)

  要发挥好绿色金融这“三大功能”,必须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其中首要的就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人民银行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原则,重点聚焦气候变化、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三大领域,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此外,“五大支柱”还包括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和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制定标准、界定标准并不是单纯为了“统计绿”,而是引导资金向绿色项目、绿色产业倾斜,防止“洗绿”。

  (三)绿色金融标准成果逐步落地

  自绿色金融体系建立以来,各个具体的金融领域的绿色标准也在陆续落地,制定出可以定量、定性的指标。

  在绿色信贷方面,有两个核心的绿色标准,一个是人民银行口径的《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发改委发布),另一个是银保监会口径的《绿色信贷指引》和《绿色信贷统计制度》,这两者的统计口径略有不同,但其首次从产业的角度界定了绿色产业和项目的标准与范围,是绿色金融标准建设的基石。据我们了解,金租公司目前也在按照这两个统计口径进行报送。

 在绿色债券方面,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给予绿色债券定义,并进一步给绿色债券界定了标准、范围。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也发布了《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其标志着我国绿色债券标准的初步统一和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融资租赁公司在这里也是得益的。绿色债券标准能够认证标的是否属于绿色产业,核算碳减排量并给予绿色认证,让融资租赁公司取得有优势的发行规模及利率。

  二、绿色租赁标准化现状

  与绿色金融大框架不断完善其定义标准、指导目录、评价方案相对应的是,绿色租赁专项的标准制定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一)政策支持多见于地方

  在上面提到的全国层面支持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政策的基础上,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支持绿色租赁的文件。上海发布了《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天津也发布了《构建天津市绿色金融体系实施意见》,几部法规政策均不约而同地提到支持绿色租赁业务,建立绿色评价标准、认定条件。

  (二)定义标准尚未有明确

  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标准制定的如火如荼相比较,绿色租赁标准尚待“零的突破”。目前绿色租赁尚属“三无产品”,无定义、无范围、无标准。造成的结果是,大家都在做绿色项目,但具体哪些是“洗绿”行为,哪些是真的绿色低碳项目难以用标准化的指标进行衡量。包括之前热议的,清洁能源项目属于绿色项目,节能减排技术革新的项目算不算绿色项目,能不能给予支持,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解决。

  (三)推进绿色租赁标准化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要推进绿色租赁的标准化,明确绿色租赁定义,构建绿色租赁标准体系,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租赁的发展。

  1. 一方面,可以改变目前绿色租赁缺少精确统计数据的现状。

  绿色金融正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比上年末高8.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88万亿。按照融资租赁公司对绿色租赁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来看,绿色租赁增幅也不容小觑,但由于没有定义和标准,使得全国绿色租赁的相关数据难以得到全面、精准的统计。

  2. 另一方面,可以为绿色租赁平等享受国家政策创造条件。

  众所周知,绿色产业具有设备占比高、现金流稳定可预测、生命周期长、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其与融资租赁这一金融工具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而且,绿色租赁公司由于其自身较强的专业性,能够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好地把握绿色项目的风险,走出信贷类金融工具以借款人主体信用为主要评判标准的传统思维,投他人所不敢投,精准滴灌、全面覆盖双碳领域,成为绿色金融不可或缺的有力补充。

  然而,当下出台的各种绿色金融专项优惠政策,例如各家银行的绿色信贷优惠额度、人民银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地方政府的绿色专项补贴等,都是把相关申请主体和业务项目的“绿色”认证作为前提。目前,正是由于缺少绿色租赁的定义和标准,导致从事绿色租赁业务的融资租赁公司无法自证“绿色”,从而无法享受到上述优惠政策,严重影响到绿色租赁业务与其他金融工具的公平竞争。

  绿色租赁的定义和标准确立后,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和信心,把绿色租赁纳入政策覆盖范围,通过融资租赁这一产融结合的金融利器,把绿色金融专项优惠政策更有效地引入绿色实体经济。

  三、针对绿色租赁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思考

  从推进绿色租赁标准化意义来看,目前当务之急是由权威部门在全国层面明确绿色租赁定义、制定绿色租赁标准。

  作为国内绿色租赁业务较为集中的上海,上海融资租赁行业协会专门设立了绿色租赁专业委员会,对绿色租赁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我们申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凭借着能源产业背景和这些年在绿色租赁领域的耕耘,有幸担任了绿色租赁专委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在多家委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绿专委对绿色租赁标准化体系建设也做了一些研究和思考。

  (一)绿色租赁的定义

  我们尝试对“绿色租赁”作出定义,由于绿色租赁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有高度关联度,定义时参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绿色金融”的定义。

  绿色租赁是指融资租赁企业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融资租赁产品及服务。

  (二)绿色租赁的发展原则

  在标准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把好绿色租赁的大方向,所以定了三个原则,即一致性原则、ESG原则以及透明与责任原则。

  1. 一致性原则是确保绿色租赁标准的制定趋势要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巴黎气候协定》以及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色金融框架相一致。我们希望绿色租赁标准是能与其他绿色金融领域的标准相通的、一致性的。现在绿色信贷、绿债等金融领域都有标准。标准多了,容易出现口径不同的问题。绿色金融是一个大集合概念,细分领域也互有交集。就比如融资租赁企业会拿着绿色资产申请项目贷款或者发行债券,这时候口径不同导致的认定结果也会不同,增加了工作时间成本不说,对绿色资金设障碍,也容易在绿色金融开展过程中造成负面影响,长远来看,不利于整体的体系建设。

  2. ESG原则(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原则)。ESG理念这两年正在风口上,其实仔细分析下,它和绿色租赁企业标准认定是能够完全匹配上的。ESG理念,即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理念(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它拥有一套完整的理念和评价机制,在决策时参考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角度的非财务评价指标,关注企业的可持续、长期发展能力。(1)环境角度,重点关注企业环境政策、污染及碳排放、资源利用等;(2)社会责任角度,重点关注用工规范、健康安全、社会责任承担等;(3)公司治理角度,重点关注企业组织架构、制度建设、风险管理、商业道德、反腐败及财务欺诈等因素。绿色租赁标准建设时,关注企业业务发展,也关注其产生的环境影响、社会因素,对于绿色租赁业务本身而言一种正向的、可持续的影响。融资租赁公司也应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和负责任的企业文化对标准认定结果作出承诺与保证。

  3. 透明与责任原则,这里提及的是信息披露和责任承担。绿色金融“五大支柱”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信息披露都有点到。待标准建设趋于成熟之后,可以逐步考虑定期、公开地披露标准执行情况,融资租赁公司应对其披露的数据或事实的全面性、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相应责任,让社会公众力量起到对绿色租赁公司的监督作用。

  (三)绿色租赁的认定标准

  对于绿色租赁的认定标准有两个大方向,即对绿色租赁公司自身的主体认定和对绿色租赁具体业务的项目认定。

  1.绿色租赁公司的主体认定标准

  绿色租赁公司主体认定标准用于确定从事绿色租赁的融资租赁企业的绿色等级,为资金提供方和扶持政策制订者做出相应的决策提供依据。

  现在很多地区都设立绿色金融平台开展企业评估,例如湖州、衢州等。这些绿金平台旨在区分企业的绿色参与度,为这些绿色企业融资提供平台与便利。这与我们绿色租赁公司的主体认定标准设计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借鉴这一套绿金平台体系。首先,初步审查融资租赁企业本身是否存在重大环境、安全生产事故等相关的处罚信息,如有则一票否决。其次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估,评价维度涵盖企业财务情况、绿色规模和占比表现、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情况、社会责任贡献、公司绿色制度体系搭建及执行等方面。最后根据打分结果将融资租赁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绿色等级。

  2.绿色租赁业务的项目认定标准

  绿色租赁业务的项目认定标准用于对融资租赁业务具体项目的绿色程度进行认证,为融资租赁企业再融资、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申请专项工具等提供可穿透的认定依据。

  项目公司不一定具有很强的财务能力,但是项目符合绿色产业标准一样能够得到融资。在制定标准体系时可以从承租人产业背景、租赁物、资金用途等多个维度衡量项目,其中着重关注项目本身及租赁物设备技术是否“绿色”。我们建议可以制定符合绿色租赁需求的产业目录清单作为标准。制定时尽可能与《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相联系,便于与绿色金融的标准相统一。绿色租赁标准还可以引入碳核算概念,对项目的减排量进行核算,以此确定项目的绿色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