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供注意到,多家央企出售其手中的商业保理公司股权、部分央企保理注销或解散。

  如中核投资有限公司近期挂牌转让其持有的国核保理8.47%股份。

  再如,去年以来包括国药集团商业保理有限公司(简称“国药保理”)在内的11家央企保理已正式完成注销或保理业务退出。

  国家电网旗下英大汇通保理于2023年12月注销。

  中国航空工业旗下中航信保理于2023年12月更名褪去保理业务。

  五矿集团旗下五矿供应链保理于2023年7月深圳市首信创达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褪去保理业务,目前更行后的供应链公司已启动解散流程。

  国机集团旗下恒天经纬保理于2022年10月注销。

  中远海运旗下海汇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于2023年1月决议解散。

  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旗下辽宁恒汇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于2022年6月注销。

  国投集团神州高铁旗下神铁保理于2022年12月注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旗下中化明达保理于2022年12月注销。

  中国中化远东宏信旗下宏伊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于2022年12月注销。

  中国航空工业旗下上海欣康泽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于2023年11月注销。

  小供认为前者中核退出或是响应国资委响应清理“两非”资产、加快处置“两非”资产的体现,而后者保理注销更多是执行早已明确的监管共识,即央企设立保理公司整体要遵循“一参一控”原则。

  小供还注意到,虽然去年国资委开展了包括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在内的央企业务专项治理,强化了对央企金融体系的监管,但小供认为:涉及保理的,只是少部分保理公司的少部分特定业务行为(如“假出表”保理),但并未对保理行业做出明显否定。

  事实上,产业内保理在发挥产融结合、以融促产,支持实体经济、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且难以替代的作用。

  小供也注意到,多家央企持续加大在商业保理领域的投资或合理布局商业保理业务,加大在商业保理领域的投入:国能保理连续增资,注册资本目前已从10亿元增加至70亿元,国家电投整合内部保理牌照资源,由融和云链控股国电投保理,加大业务协同;国药集团融资租赁公司对国药融汇保理进行整合,外部合作股东退出,国药租赁实现对该保理公司的100%控股,强化与集团 主业的业务协同。

  在央企金融监管体系重塑和(类)金融强监管的背景下,小供认为,未来商业保理平台化、生态化可能是监管乐见的方向。保理公司不是金融机构,而是产融连接机构,通过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连接产业金融需求,对接持牌金融机构,强化资产服务能力和场景金融产品设计能力,让银行资金更易触达客户,同时让供应链需求更容易被金融满足,进而发挥保理公司及供应链金融科技“生态化拓客、场景化风控和数智化服务”的本质功能,保理公司的定位也将持续从金融机构转变为“产融连接者、数字化先行者和场景服务探索者”包括央企保理在内的产业保理的金融属性也将开始淡化。

  未来,对产业保理的考核或亦也并非单纯的利润,而是产融服务力度如降本力度、平台服务承载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