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回归本源一直是监管部门的要求和行业转型的愿望。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对什么是“融资租赁本源”的概念、定义和底层逻辑,不仅业界从业人员不清楚,监管部门也不能说认知清晰。因此才出现:业界想转型回归无路,监管想有效监管结果依然错位。

  融资租赁最初的产生就是服务中小企业。但现在服务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企业凤毛麟角,业务量更是屈指可数。融资租赁业在新的大环境下,如何转型寻找新路,是值得业内人士认真研究的。

  按照融资租赁的发展规律,依照国外租赁发展的六段经验,简单融资租赁的阶段已经结束(回归原本已回不到原处了)。中国融资租赁发展现已进入第五阶段——创新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没有创新几乎无法生存。

  融资租赁回归本源主要是服务制造业。对所服务企业(承租人)所做的是“锦上添花”之事,不是“天使投资”,对于不知未来的项目基本不做。在百年大变局的形势下,在新质生产力的冲击下,科技成果日新月异,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租赁物的生命周期越来越不可预测,如果还强调“从你的过去,看你的现在,从你的现在预测你的未来”已经不和时宜。而是看能否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看创新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如果融资租赁业非要回到最初的原始状态,那个市场早已杀的一片红海,租赁公司难以寻找生存之地。

  如今资本市场基本成熟和健全,科学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新每天呈几何级数似的发展。让绝大多数融资租赁业的专业人士找不到北。尤其是疫情过后,贸易战开打,人工智能、机器人貌似要替代人类,一些传统产业要么不景气,要么彻底消失,似乎全产业链都要崩塌。融资租赁服务制造业越来越被边缘化。

  当你看到道路上车水马龙(尤其是高速公路上排着长龙的货运车辆),旅游景区人山人海,几乎分不出淡旺季,你会有另一种感觉:不景气的逻辑明显不通,一定在哪出现了问题。这就是百年大变局带来的景象。什么是“变”?就是:原来认为正常的事情现在不正常了。原来认为正常的事情现在变的不正常了。

  融资租赁的本源和自身的逻辑,完全不适应这个大变局映射出的局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局面?是等死、找死、还是创新向前?现在想起融资租赁业反复听到的一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残酷的现实是,就算这样曲折的道路当前也是很难找到的。

  如果沉下心来,我们可以仔细地想一想,中国的制造业真的不行了吗?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国防发展的如此之快,有些产业不能说“遥遥领先”,也够国外同行努力追一阵子。这些和新质生产力有关。被淘汰的多是落后、过剩的产能。许多产业随着科技进步而被自然淘汰。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特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制度改革等途径,推动生产力要素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和效率变革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其本质是生产力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革新,而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融资租赁的未来在这个市场里。

  融资租赁现在不是回归问题,而是如何适应这种环境,开发新的蓝海市场。如果还是坚持走“类信贷”的路,当一些“暴雷风险”被时间冲淡,融资租赁在中国的寿命也就不多了。融资租赁的蓝海市场到底在哪里?

  我们不能小看中国的全门类制造业,不能小看民营企业和初创科技企业。如:中国航母建造缺乏飞机阻拦索,经过排查,外国限制卖我们的阻拦索,正是我们国家一家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的。而他们以为就是出口特殊要求的钢缆,想不到就是在为外国生产航母甲板上用的飞机降落时的阻拦索。于是进行全国普查,结果发现类似情况比比皆是。为此对中国的民营企业立刻刮目相看。中国经济虽然出现一些问题,但潜在的生产力还是非常强,韧性非常大。这真是我们要开发的融资租赁蓝海市场。

  这个市场怎样排查?过去要通过国家力量和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专家学者业内人士耗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在大海里捞针。有些成功多是靠运气,偶然突发事件。

  自从人工智能出现,这些问题都可以简单、迅速、少成本低得到解决。在此之前,关键还是看业内人士对融资租赁的底层逻辑如何看待和定义。

  人工智能其实并没什么“智慧”,而是通过大数据和强大的逻辑分析,给出它认为符合逻辑的结论。这用在自然科学上,因为资料来源科学严谨,给出的逻辑关系自然也会符合科学原理。但用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上就偏离的离谱,得出的结论多是给人一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感觉。

  目前许多租赁公司都接入了人工智能,但调用的“知识库”,绝不能完全依靠来自外部大数据。必须有公司对融资租赁底层逻辑的强力解析。否则要用人工智能来排查适合开办融资租赁的产业、企业,其结果必定是空洞、不可信,更不可行。人工智能首先要有人类的智慧,这种智慧,人工智能难以替代。融资租赁回归本源实际上要回到融资租赁的底层逻辑。否则很难找到融资租赁新的蓝海市场。对底层逻辑的认知就是人类智慧等级的分界线。

  下面我想用身边事看融资租赁如何错过新质生产力这个蓝海市场。

  我有一个朋友,事业心非常强,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在深圳介入房地产领域,积累了一些财富。深圳是我国重要的科技中心之一。10年前,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开始向科技转型。我这个朋友看中一个“野生贝母人工种植的科研项目”。那时非典刚过,人们对肺的治疗和保养非常重视,尤其是新冠疫情对全人类的冲击,中药贝母更凸显开发的必要。于是找了这个领域的带头人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一个教授,作为公司科研带头人。

  早在1963年,该教授随考察队在四川黑水县瓦钵梁子乡调研川贝母时,意外发现了一种外观酷似川贝的植物,因其鳞茎比已知的川贝大不少,考察队将这一新种类命名为瓦布贝母。

  项目上马后,在松潘地区跑遍3000米海拔以上的大山,从当地药农手里找到12棵高品质原株和种植基地,进行培养和移种。经过轮种5年,如今取得优异成果。产品命名为“瓦布贝母”已在2000年纳入《中国药典》。

  公司采用“企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松潘县等地发展瓦布贝母种植,带动了包括当地藏羌族农户增收致富。

  在开创中,我这个朋友拿出全部家当,停止了所有不相关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与当地药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解决了当地藏族、羌族人的生产脱贫致富的问题。产出的贝母有效药效成分,通过DNA比对,其含量在业界是最高的。

  由于基地在适合贝母生产的3000米以上的山坡,既是航空飞行区,又是冰雹灾害区,因此不让用火箭驱雹,生产上基本上靠天吃饭。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增加了科研生产成本。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到来,在国家农业4.0的号召下,我这个朋友开始将野生贝母人工种植引入工厂化、自动化技术改造。这时就具有添置设备的需求。

  由于他们的产品还在试产阶段,我又深以为融资租赁只作“锦上添花”之事,因此仅介绍了一家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进行初步接触,并没有深度跟进。并对我朋友说最好能有市场销售数据说话,才能说服租赁公司参与这个项目。实际上就成了“先有鸡还是现有蛋”的悖论。没有设备生存哪来的销售数据?没有销售数据谁敢给你融资买设备?

  于是我这个朋友通过其他融资方式筹措到项目资金并建成投产。这样避免了少数民族员工技能不稳的因素,避免了雹灾的危害,缩短了从育苗到成品的时间和生产过程全自动化,当然也离不开引入人工智能(DeepSeek)提高生产质量和开拓了贝母销售市场,得到的大量知名药厂的订单。

  此时我想再找这家租赁公司来接收扩大生产规模。租赁公司给我的回答依然是因为没有数据支持,还是不敢做这样的项目。

  在这里我想说结合这个项目看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融资租赁是否可以尽早参入这个项目?在大变局时代真得重新考虑未来之路。

  我们都知道华为,以为华为是高科技企业,能制造纯国产智能手机。殊不知华为本身没这个本事。但他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整合高新技术的能力。华为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出智能手机产品,通过代工厂加工芯片、组装手机。实际上,芯片加工厂、芯片制造设备厂、芯片设计软件和手机操作系统通过互相协调配合,才能生产出适用的手机芯片。代工厂的组合零部件团队,根据华为的设计组织生产、调试和装配。实际上这个生产过程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依靠哪一家就能成功,如同歼10击落阵风战机,打的是系统战。

  这个农业新质生产力项目也遇到相同的问题,解决满足市场需求的生产。首先我这个朋友已有自己的瓦布贝母生产专利技术和生产经验。有未来广阔的中药市场。还有农业工厂化设备制造厂商。他们一起从设计建造,共同完成的这个项目。

  农业工厂化设备制造商也是我国知名上市企业。他们的设备在平原上的市场供不应求,在高原上的应用也是一次尝试。如果成功,这种技术可以应用在航天、高原边防及偏远山区,解决当地人们的蔬菜供应和中药生产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当租赁公司介入这个项目时,已经不是简单出租人,而是高科技领域的专业出租人。融资租赁在这里可以看到光明的未来。如果大家都纠缠在项目现有市场数据才能参与的化,这个项目肯定做不成。它成功的原因首先是有先进的科学专利技术。其次是有不离不弃、艰苦奋斗的企业家,还有让地方百姓脱贫就业成果,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及与新冠病毒抗争急需的中医神药。

  我觉得就算租赁公司现在不投这个项目,也应关注和跟踪这类项目。因其具有独一无二的科技含量,不可能有其他租赁公司抄袭这样的项目形成红海的竞争。这种模式就是“创新融资租赁阶段”的基本运作模式。融资租赁已从“融资”向“投资”方向转变。如果还是死抱“类信贷”不变,这个项目首轮融资成功,已经把融资租赁排除在外,在次证明融资租赁业已属于非必要融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