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会场,还是在办公室,每一次看到纪福星,他总是脚步匆匆。作为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副总裁,他要为公司2000多亿的资产负责。在他看来,作为国内最大的金融租赁公司,工银租赁不仅仅保证公司的资产安全与盈利水平,更重要的还要为行业的发展蹚出一条路。因此,每一刻,都不能懈怠。
  领衔租赁业复兴
  “直到现在,用监管部门的话来说,租赁业还是处于‘试点’的阶段,我们作为第一家试点公司成立至今6年多的时间,也始终在寻找行业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说到工作经历时,纪福星表示,自从2010年加入工银租赁,他其实一直倍感压力。作为行业的“试点”,工银租赁不仅是最早成立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也是最大的公司,该怎么起到好的带头作用,而不是把大家“带到沟里去”,这是自己和整个公司都在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即使在今天“金融租赁”还是个有些陌生的词。在我国,这个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1981年国内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到2006年的25年间,国内的融资租赁行业曾经历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资料记载,在1996年,全国融资租赁公司资产达到近140 亿元人民币,但全部公司注册资本金总计只有6亿多元人民币。特别是1997年之后,之前急速猛进之后遗留下的种种问题逐渐暴发,由于股权结构复杂、公司治理混乱、专业能力薄弱等原因,整个行业曾经一度陷入萎缩和停顿状态。行业经过了一系列洗牌的过程,很多租赁公司破产,监管部门也开始对租赁公司予以规范。
  直到2007年底,在新的监管规则下,国务院批准的第一家银行系租赁公司——工银租赁才正式成立。公司的老员工回忆起刚刚成立时的情形,说当时连办公室都是借的,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从零开始,完全没有经验可循。
  “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租赁这个行业基本上是融资、拆借资金为主,没有真正在做租赁,因此这个行业也就没有发展起来。”纪福星说,直到2007年以来,银行系租赁公司成立之后,在实际业务中才越来越接近或者越来越体现这个行业本身的特点,就是支持实体经济,融资融物相结合,而不是以拆借资金作为主业。
  成立不久的工银租赁就与国内主要航空公司、航运公司和轨道交通运营商陆续展开合作,介入到航空、航运、大型装备领域的租赁服务中。在纪福星主管的航运领域,公司积极研究航运市场变化,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明确了航运业务的定位。在以大宗商品和能源海上运输船舶为主线的基础上,加强海工平台设备、海洋工程辅助船等新领域的市场开拓。
  从这些成绩来说,工银租赁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金融租赁业复兴的一面镜子。而纪福星也很庆幸自己能和公司一起,参与到中国租赁业的发展之中。
  拼爹,还是拼实力?
  “闷声发大财”,有人这样评论如今金融租赁业的发展。
  随着政策的建立和大环境的逐步完善,近两年间,金融租赁行业发展的脚步明显加快。根据工银租赁发布的2013年年报,截至去年年底,工银租赁境内外经营和管理的资产达1818亿元,同比增加469亿元,增幅为35%;净利润22.98亿元,同比增加10.45亿元,增幅为83%;其中租赁资产1713亿元,同比增加407亿元,增幅为31%。
  当然不仅仅是工银租赁,有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10家已经营业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华夏金融租赁未计入)总资产达到6884.93亿元,占金融租赁行业总资产的76.3%,占整个融资租赁业总资产的三成以上。
  看到这样的业绩,很多人都会想到他们的银行背景,“出身豪门”成为金融租赁公司的一个标签。而从纪福星的个人经历上看,也和工商银行渊源颇深。1988年,他加入中国工商银行,先后在总分支行和前中后台工作过,可以说是工商银行的老员工。
  虽然如此,纪福星却不太认同外界“出身豪门”这样的看法。在他看来,银行背景并不意味着“不差钱”,事实上,在工银租赁成立之时,除了20亿资本金之外,自己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融资,解决持续的资金来源问题。
  而且,金融租赁公司和银行,还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过去我们和商业银行拼价格,但发现没有任何优势,资金成本没有银行低、客户也不在身边,期限又长,风险大。”纪福星说,和商业银行拼价格、拼服务,金融租赁公司都不占优势。
  因此,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拼实力。“责任、领先、创新”这六个字是工银租赁一直坚持的理念,也是纪福星在采访中一再提到的关键词。在纪福星看来,一直以来,工银租赁都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通过各种创新和尝试,寻找新的发展增长点。
  “而与此同时,作为银行系的金融租赁公司,更应该跟母行和各个分行充分广泛地合作,尤其在客户上尽量能够实现共享,在风险管理方面能够实现共担,这样更有利于行业和公司持续的发展。”纪福星说。
  如今,工银租赁一面依托母行资源发展自身,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开发客户。除了飞机和船舶这两个熟知的领域以外,还着力开发了电力、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多个重点领域的大型设备市场,先后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应用、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进行了业务探索。针对高端私人客户,工银租赁正在试点开拓公务机、游艇等高端产品,以期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工银租赁境内外经营和管理的资产超过1800亿元人民币。公司拥有并管理360多架大型飞机,已交付飞机超过150架;拥有船舶240余艘;大型设备近3万台套。其市场份额、资产规模、资本回报、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等主要指标均列行业第一。
  假银行or真租赁
  或许,是基于之前十几年国内融资租赁业有些“野蛮”的发展方式,在一些人的印象里现在租赁公司还是做着银行放贷的工作,甚至把金融租赁公司看成“银行的影子”。
  对此,纪福星表示,这是一种误解。“金融服务中,金融租赁跟实体经济结合最密切,融资和融物是同时完成的。”他表示,自己原来做商业银行业务,企业在通过银行融资时有很大自主权,而现在做租赁,资金和物是高度匹配的。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做了一些类信贷产品,毕竟从银行出来,对这样的业务很顺手。”纪福星说,但随着业务越来越成熟,工银租赁开始向“融资融物”的行业本质回归。不论是飞机、船舶,还是高端装备,工银租赁都会根据公司自身的情况,去选择和设计合适的产品和业务模式。每一笔租赁业务,都是在为能够进行生产、创造实际价值的设备提供融资。
  2012年以来,工银租赁提出由“债务融资型”向“资产投资型”转变的发展思路。“债务融资型”在本质上是依靠租息与筹资成本之间的利差为主要盈利的类信贷模式,而“资产投资型”是指以资产运营为主要业务模式,盈利主要来源于资产的投资、交易和处置,竞争优势体现在对资产估值、管理、投资和处置上。这也正是金融租赁助推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转变。
  由于金融租赁的助力,我国航空、航运等行业的融资格局已被改变。以航空领域为例,在金融租赁业出现之前,国内的航空租赁几乎完全被外资垄断。2009年底,工银租赁与南航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单保税租赁,也创立了一种新型的航空租赁模式,被誉为“中国SPV模式”。几年下来,国内的金融租赁公司不但抢回了国内航空租赁市场,还将业务范围扩展到了海外,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创造了一个好的选择。
  同时,在中小企业业务上,工银租赁专门设计了产品,助力实体经济。在2010年时,工银租赁就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与工行分行合作开展试点,当年推荐项目30多个,累计投放资金7亿元。继2010年与母行开创代理中小企业设备租赁业务模式之后,工银租赁有效利用“贷款+租赁”、“租赁+保理”组合,创新发展了国内信贷业务与租赁业务相结合的首个标准化、结构化产品,以该产品申请注册的“租易通”品牌成为国内首个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专属商标。截至2013年底,工银租赁已经累计面向各类中小企业投放100多亿元。
  
  掘金蓝海经济
  从工银租赁2013年的年报上可以看到,船舶板块成为一个亮点。
  “从2012年到现在的两年半时间里,航运海工业务发展比较迅速。”纪福星说,近日,随着《“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财苑)施方案》等政策的下发,工银租赁越来越认识到海洋对国家的重要性,包括对国土安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海洋工程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公司加大了对船舶、海洋工程等业务的投入。
  资料显示,工银租赁目前管理的海洋工程和船舶租赁资产已近300亿元人民币,涵盖海工平台、海工辅助船、海工工程船、豪华邮轮等资产。其中海工类资产已占航运业务资产总额约百分之四十,已成为工银租赁特色最为显著,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板块之一。2013年全年,工银租赁在航运业务上的投放是110个亿,而今年工银租赁在航运业务上的目标是近200亿元。。
  事实上,对船舶的大手笔投入也是金融租赁公司助推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表现。在纪福星看来,航运属于周期性行业,近几年,行业也陷入了阶段性的历史低谷,但从投资的角度讲,此时是很好的投资时机。
  而且,此时也是船舶制造商最需要资金的时候,此时介入市场,为他们注入资金,也可以加速行业转型。纪福星介绍说,至2013年末,工银租赁航运业务市场覆盖至新加坡、法国、德国、挪威、英国等多个国家,通过租赁这一平台,也带动了国内高端船舶和海工资产的技术进步和出口。
  当然,银行出身的纪福星对资产的安全尤为重视,面对高风险的航运板块,他也一直在寻找更适合公司的资产类型。经过一系列缜密的调研分析,他将目光锁定在大型海工设备上,2013年初,工银租赁完成了第一单海工平台的业务,随后又陆续完成了海工前期铺管船、勘探船等设备的租赁。
  “我很有幸来到工银租赁,可以说这个公司这几年的发展,历经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时间点,抓住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
  说起未来的发展,纪福星表示,金融租赁与实体经济最密切相连,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给租赁业带来了很多机会。按照公司计划,2014年租赁资产余额将达到2000亿元,全年投放规模不少于600亿元,这些将助力工银租赁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金融租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