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租赁市场规模排名全球第二后,中国租赁业的发展被各方寄予了更多的关注。在日前召开的第一届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上,中国租赁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未来趋势、存在问题等议题吸引了众多国际、国内人士及机构的关注。

  国际租赁专家在会上多次提到了细分市场的重要性。阿曼波联合公司董事长兼CEO苏迪尔·阿曼波认为,差异化的企业服务、差异化的产品对于租赁公司提高竞争力十分重要。产品的差异化可以帮助租赁公司在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突出优势,避免产品的同质化,防止利润率下降等问题。

  芝加哥货运汽车租赁公司董事长弗雷德对此也表示认同:“我们不仅具备专业化的知识,还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满足客户群特定的市场需求,这些市场都可以再细分。当然,细分市场也存在弊端,它可能会让你的市场规模受到限制,并且细分市场对于专业知识、技术、客户理解度的要求很高,更需要前期投入。以芝加哥货运汽车租赁公司为例,我们专注在铁路运输,还有汽车或货车租赁这两方面,我们有拖车租赁、汽车车队保养等一系列附加增值服务。”弗雷德进一步概括指出,租赁公司找准细分市场需要花费很大精力,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才能形成更专业的细分市场。如果专业程度、资产管理能力不够高的话,最终势必会失败的。

  法律、会计准则、监管和税收是租赁发展的“四大支柱”,目前无论是中国的租赁市场还是国外的租赁市场面临的一大挑战便是租赁会计准则的变化给行业带来的影响。由于租赁会计准则的调整,租赁业务的变化是很大的。“对于一些铲车、工业设备或者交通设备来说,以前基本上都没有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之中,现在就必须要放进表内去。”Alta集团常务董事肖恩认为,“过去一些计入到经营成本中的指标现在要放到资产负债表中去,同时因为有一些资产增加到表内,因此盈利率等指标可能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此外,会计准则的变化也会使一些损失带来的影响发生变化。不可否认,新会计准则将对全球金融租赁业带来更多挑战。”

  从外部来看,把握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是租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要素之一。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发展的新阶段,但有些人可能对这种新常态缺乏一个比较正确的认知,许多分析还在旧常态里面,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幅放缓符合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变化。左小蕾直言:“如果不认知新常态的发展态势,不走出这个认识的误区,把常态的形势当成主流的形势,可能会错失新的战略机遇期。”在左小蕾看来,新常态具有四大特点,新的增长速度、新的增长条件和环境以及新的思维方式。她认为,新常态符合经济规律,抓住新常态战略机遇、打造新的硬实力是新常态经济发展的硬道理。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史燕平表示,十几年来,我国租赁公司盘活了国有资产,补充了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满足了政府大量的投资需求。然而,随着机构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必须作出创新。

  “走出去”是当前众多租赁公司研究与思考的问题之一,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公司副总经理张磊认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面临的困境之一是大部分中资银行境外机构少,零售金融业务有限,未能对当地销售形成强力支持。因此就需要银行、保险机构合作,形成国家“走出去”战略的生态发展体系,实现装备制造、银行、保险的同步国际化。而在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副总裁陶梅看来,机构“走出去”需要做好三点,一是了解国外环境,具备良好得资金运用能力;二是允许集团合并纳税,三是开辟外汇储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