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最大的金融租赁公司——工银租赁日前与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合作,以融资租赁的方式为南通能达水务有限公司提供6亿元融资,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次性投入过大的问题,这对发挥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改善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需求,将租赁物出租给承租人,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交易活动。由于具有‘融资’与‘融物’的双重特性,融资租赁将产业、贸易、金融结合在一起,无疑成为连接中国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复苏的最佳纽带。”南开大学中国金融租赁研究中心主任刘澜飚表示。

中国租赁蓝皮书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融资租赁企业总数约为3185家,比上年底的2202家增加983家;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36550亿元,比上年底的32000亿元增加4550亿元,增幅为14.2%。

中国租赁联盟召集人杨海田预测,2015年下半年和未来五年,中国融资租赁业有望继续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预计2016年上半年以前,全国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即可达到5万亿人民币,从而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租赁大国。

杨海田认为,融资租赁行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不断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稳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租赁业峰会2015年年会”上,民生金融租赁总裁周巍、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副总裁黎丽均表示,租赁与实体经济、制造业结合的最紧密,服务实体经济的特点明显,不仅能支持小企业和三农企业融资,还是中国制造参与国际竞争的助推器。

比如,小微企业往往是买不起设备,但租得起设备。与传统银行信贷相比,租赁的融资方式更加灵活,能够根据企业需求,最大程度方便小微企业“融资”“融物”,减少企业资金的占用,降低融资成本。

此外,中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租赁公司可以提供资金,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刘澜飚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发展水平向次高发展水平过渡的阶段,融资租赁起到了调节结构的作用,对于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辐射不到的区域或企业,融资租赁可以拓展融资渠道,对支撑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