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融资租赁市场延续了下行趋势,整体呈现“规模收缩、事件减少、主体减少”的特征。

  在行业结构方面,投放资金更多流向租赁服务、公共能源、交通运输等关键民生与基础设施行业,其中部分行业的上半年投放量已接近或超越2024年全年水平。承租人方面,汽车与新能源企业成为主力,反映出新兴产业对灵活融资工具的高度依赖。

  从投放主体看,尽管金租与商租双双下滑,但商租因其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在份额上略有上升,未来行业竞争或将进一步向“灵活运营与风险控制”倾斜。与此同时,行业融资格局分化加剧:头部企业凭借资质优势与资源整合能力,在债券发行和资产证券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小企业则面临规模与成本的双重压力。

 政策层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通过《金融租赁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强化合规管理,地方政策则聚焦区域特色,推动行业规范化与高质量发展。

  本报告基于详实数据与政策分析,系统梳理行业现状、融资特征及政策导向,为从业者提供参考。

  国内融资租赁行业发展情况

  市场投放情况

  2025年上半年,融资租赁市场规模与活跃度持续下滑,业务量呈明显收缩态势。从整体上看,上半年全国融资租赁新增登记金额为15166亿元,比2024年上半年下滑2195亿元,同比下降12.64%。2025年1—6月新增租赁事件160345,比2024年上半年减少85476,同比下降34.78%。2025年1—6月承租人数量合计为50666个,比2024年上半年减少21060个,同比下降29.36%。

  数据表明,2025年上半年中国融资租赁市场呈现“金额下降、事件减少、参与主体收缩”的特征,行业可能需要通过政策引导、产品创新及风险控制来提振市场信心与活力。

  投放行业分布情况

  从各行业投放金额的占比变化来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七个行业的投放量已超1000亿元。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2025年上半年投放金额已经接近或超过2024年全年的一半,较为亮眼的是交通运输业上半年投放金额已超2024年全年金额,表明以上行业在2025年全年的投放规模有望实现增长。整体来看,融资租赁资金更倾向于流向服务业、基础民生及物流相关行业。

  承租人及出租人情况

  根据企业预警通2025年1月—6月数据,前十大承租人主要集中在汽车及新能源行业,反映出当前这两个行业正处于活跃的发展阶段,对租赁业务有着较高的需求。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汽车行业正朝着电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这促使相关企业需要不断调整业务布局和资源配置,租赁业务正好提供了这种灵活性。新能源行业则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大量新兴企业涌现,对各类资源的租赁需求也随之增加。

  出租人投放情况

  按出租人类型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25年上半年的投放总量中,金租与商租的比例约为0.446:0.554,商租公司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但与金租的差距并不悬殊,显示出融资租赁市场中两类机构依然并存、互为补充。其中,金租公司共投放约6504.5亿元,比2024年同期减少16.89%,金租公司投放金额同比下降16.89%,降幅明显,显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可能面临较大的业务压力或审慎投放策略。商租共投放约8079.9亿元,比2024年同期减少9.9%,虽也有下滑,但幅度相对较小,说明其灵活性和市场适应能力或略优于金租机构。

  2025年上半年,金租与商租均出现同比下滑,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商租的市场份额有所扩大,这可能预示着融资租赁行业未来的竞争重心将更多集中在业务灵活性与风险控制能力上。

  发债情况

  总体情况

  2025年上半年,融资租赁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合计4075亿元,较2024年同期4065.30亿元上升0.24%。

  其中,结构化产品(包括交易商协会ABN和证监会主管ABS)发行规模1362亿元,占比33.42%,非结构化产品(包括超短期融资债券、一般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其他金融企业债、私募债、一般公司债和一般中期票据)发行规模2713亿元,占比66.58%。

  非结构化产品共发行342笔,结构化产品发行403笔,且平均每笔金额非结构化产品高于结构化产品,反映非结构化产品为行业主要融资工具。非结构化产品平均利率2.16%,低于结构化产品的2.49%,显示非结构化产品融资成本更具优势。

  头部企业发债情况

  在2025年上半年融资租赁行业的融资格局中,头部效应呈现出规模领跑与成本最优的双重特征,头部企业凭借资质优势、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认可度,在融资规模与成本控制上形成显著壁垒,进一步拉开与中小企业的差距。

  债券市场上,平安国际融资租赁以257.3亿元的发债总额稳居行业第一,不仅远超行业债券平均单笔7.9亿元的水平,更相当于约32家中小租赁公司的债券融资总和(按行业平均单笔规模计算)。其融资能力的背后,是涵盖基建、能源、高端制造等多个高资质领域的多元化布局,叠加母公司平安集团的信用背书,使其在债券发行中能获得更大的额度审批和投资者认可。从行业集中度看,债券融资前10名企业的总金额占全行业债券融资总额的比例超50%,仅平安国际租赁一家就贡献了10%,凸显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

  ABS市场上,由远东国际租赁主导,以166.7亿元的ABS融资规模在商租企业中遥遥领先,其ABS底层资产多为优质的设备租赁债权(如医疗设备、工程器械),资产质量稳定性强,因此更易获得市场青睐。对比来看,远东国际租赁的ABS规模是ABS行业平均单笔3.4亿元的近50倍,且远超第二名中国康富国际租赁(105.5亿元)约60亿元,体现出商租头部企业在ABS市场的绝对优势。

  单笔发行规模前十的主体中,金融租赁公司(金租)占6家,商业租赁公司(商租)占4家。发行规模方面,商租的山东通汇嘉泰以79.8亿元居首,远超其他主体,但其他商租企业分化较严重;金租规模集中在25亿-35亿元。票面利率方面,金租平均票面利率1.85%,交银金租绿债最低1.7%;商租平均票面利率2.42%,仅一汽租赁以1.54%低于金租,其余商租均在2.4%及以上。债券类型方面,3家金租发行绿债,商租多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从整体来看,金租在利率成本和发行稳定性上更具优势,商租呈现规模分化,头部商租规模突出但利率偏高,仅特定领域商租(如一汽租赁)有成本优势。

  综合来看,头部企业的规模与成本优势是资质、资源整合能力与融资工具适配性三重作用的结果。从资质看,头部企业多背靠大型央企、国企或金融集团(如平安、一汽、远东),主体信用评级普遍在AA+及以上,远高于中小企业的A或BBB级,信用风险低自然能获得更低利率和更大额度。从资源整合看,头部企业可与银行、保险等大型企业投资者长期合作,发行时更易获得超额认购,从而压低利率、提升规模。从工具适配性看,金租头部企业(如平安国际租赁)更擅长用债券匹配长期、大额资金需求,商租头部(如远东国际租赁)更擅长用ABS盘活存量资产。

  这种头部效应会造成中小企业在规模和成本上的劣势,并可能导致其市场份额进一步萎缩。未来,随着监管对租赁行业合规性要求的提升,头部企业的优势有望进一步巩固,而中小企业需通过聚焦细分赛道(如专精特新设备租赁)和提升资产质量等方式来打破规模和成本上的不良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