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第二届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在天津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新变量,新动力,新发展”。中民租赁首席风险官汪海在论坛中表示,医疗卫生租赁行业,客户的风险模型会比其他市场好一些。但并不是说医疗行业就没有风险了,投资过多,尤其是在医院领域,正如在国有企业过多的投资一样,我们没有办法让每一家医院都盈利,实际上很多是不盈利的。我们也不能让所有医院都获得政府的补贴,所以我们要谨慎地考虑如何管理这个领域的风险。有一些经验不足的企业涌入进来,从事医疗设备租赁,但是却没有充分理解这个领域的风险,他们迟早会自食其果的。

  以下为嘉宾发言全文:

  主持人Shawn Halladay:在专业资产管理这个重要的领域里,我今天想跟大家说的是,想把这个产业和问题结合起来,我们今天政府的关注点融资租赁方面,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设备的资产管理在融资租赁当中起到的作用,我们知道设备是有自己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它本身存在的。我们最后可以减少对于银行资金的需求,对于设备来进行估值。所以,对于中国这个层面,大家的经验来说,设备管理在融资租赁行业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李先生您回答这个经验之前可以先做一下自我介绍。你现在在干什么,然后再回答我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

  汪海:非常高兴在这个论坛和大家交流,我们租赁公司,包括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干的是什么事儿,自己确定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走的是哪条路,在这个项下,对这个设备管理的权重,这个事情一定要搞清楚。我们有时候考虑问题也不能为这个问题就把这个问题扎的很深。

  说这个问题时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例子。前端时间银行界做了一个事情比较好,但问题出的比较多,就是供应链融资,本身这是个好事情,我理解,客观环境下为了做这个事而做了这个事,所有的很多事情就是围绕这个事情做出来的。这就改变了事物的属性。

  第二,设备管理当中我认为非常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这是必须的,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处于什么阶段,我们发展处于什么阶段,把它当做必要条件,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融资租赁发展要提速,简单地说,设备的管理它能够从设备反映到企业层面,从企业层面反映到长远层面。设备可变现问题,设备租赁的问题,设备在二级市场可转让问题都是可以说的,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当中,向国外引进当中是先做的一手再做的二手,但在设备管理当中,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了。

  我们对客户信息量掌握当中,不管是大型客户、小型客户,在租前、租后、租中以及逾期管理应用都非常广泛。组合管理上,我们把信用风险放在第一位,市场风险和容量风险放在后面,这是相辅相成的。我强调应该有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包括做好成熟市场的事情,首先要注意生态环境问题。

  问:在亚洲和中国市场,客户比较希望拥有资产的所有权,所以从市场上来说,所以市场上真正的直租的业务比较少,大部分是回租,放在客户所有权名下,实际资产的处置就会有一些问题,要走法院程序,虽然做了抵押登记,但时间非常长,或者基本上很难做正常的处置。比如说汽车,我们只能通过黑车市场处置这个资产,所以,尽管做了比较好的资产评估,但这个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我想请问在座各位专家,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解决?

  汪海:这和经营租赁问题怎么看的是相连的。第一个观点是市场的问题,也不完全是市场都偏好或者租赁公司都偏好做回租的情况,其实回租和直租是并行的,这两种方式都是有前途的,关键是在这个市场上你的定位是什么。

  举例,信息上,整体市场复合增长率是现行供应的2倍以上,可能会达到3倍,但它一种是复合,一种是现行。以行业回报来看效率有5年,有3年,这有摩尔定律,更新换代比较短。原来的说法,1美元的投资在18个月以内使用效率会周转一下,现在获得进步可能没有这么短,是3—5年,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就需要和金融机构、租赁机构进行风险分担和匹配。作为租赁公司如何承担风险和收益?刚才李总举的例子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去年公司器械也很火爆,但公司做的什么事情呢?拿着银行租金成本加上1.5个点,显然他的风险和收益没有匹配,如果能匹配的情况下也能够承担。

  公司投资组合问题,如果公司本身的定位就是专注这块就在这里面做人财物的匹配,也是可行的。

  第二,公司的管理就是做投资组合,包括对实物类的投资组合,股权类的投资组合。类银行和信贷还是有差别的,风险对价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也有很多政策限制,是有很多牌可以打,也不能完全当做类银行信贷,所以风险的对价,类型的选择,公司租赁里也有两种做法。还有一种做法,在经营期间内你承担残值风险就可以了,这是解决签约期的问题。解决了后面的残值风险还要承担经营期内客户可租可不租的风险,那就要考虑整体行业当中的组织地位,如果你有组织地位也没有问题,如果是被动参与者就要考虑你的伙伴,整体的方案去解决,所以,有时候租赁公司要做一个产品,可能要做一个行业,甚至有时候要做整体的资产管理,这种大的融合。 想了解更多精彩文章,点击中国著名财经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