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第一性的,金融是第二性的。经济决定金融的规模,质量和创新发展状态,金融反过来促进、调节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因此,无论是国民经济产业划分,还是宏观经济管理,都将实体经济与金融区分为两个部门,分属两个体系。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三十年中,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带来对资金需求持续旺盛,资金供不应求成为一种常态,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金融部门赢利高企,根据资本逐利的天性,不少具有实力的经济体(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不断向金融领域投资参股。由此形成过去30余年中国产融结合的经典模式——实体经济进入金融。比如中国知名的茅台集团就参股银行,金融租赁(及融资租赁),财务公司、基金、保险、正谋求进入证券,信托等领域,力争成为具有全牌照的金融控股者,将金融打造成茅台集团第二大产业,实现白酒与金融双轮驱动的经营格局。

反过来,金融对于前景广阔、经营稳定的实体经济也充满向往与希望,期待除了有限的债权(保险、证券)服务之外,还有更深度的股权合作。但中国金融实行严监管,禁止金融向实体经济投资,结果金融向实体经济投资难有大的作为。目前,中国金融监管政策已有调整,出现一些有限的松动,比如逐步放宽保险资金参与实体经济的限制,银行发起基金再投向实体经济,鼓励科技领域经批准的投贷联动,金融机构按规定流程操作的债转股等。这与中国当下要求经济去杠杆,降低企业负债成本的总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可以预见,在未来短则三至五年,长则五至十年期间,中国产融结合的模式,将由实体产业向金融单向投资转到金融与实体产业双向、互动投资的阶段。
金融向实体产业投资,就是从金融的经营和发展出发,将金融和实体产业有机、有效结合,通过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整合,形成互动、互补之势,争取1+1>2的效益。金融介入实体产业后,可以获得产业与金融两重利润,提升了金融的收益,就能更好地消化金融经营的高风险,有利于金融展的稳定,可持性。

贵银金租以绿色租赁为业务特色,除了努力将旅游、节能环保与智能,高端制造,以及具有稳定现金流的民生类公用事业等绿色租赁资产做大到1/3及其以上之外,在租投结合上也要创出新路子,其经典的模式莫过于参与PPP项目。

(以旅游业为例)租赁公司以积极姿态,争取监管政策的理解、认同与支持,大胆尝试参与(贵州省)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国有(景区)PPP项目建设,把自身的定位由传统的租赁融资的债权人单一身份转变为(旅游)项目的投资人与债权人双重身份。那么租赁公司不仅可以实现融资租赁的租金收入,还能获得(旅游)PPP项目的后期运营效益。

租赁公司与(旅游)PPP项目公司的合作由单一的债权关系上升到既有债权,更有股权关系后,合作更加紧密与持久,对项目的关注更大更多,可以发挥租赁公司信息多、渠道广,在投融资领域具有专业优势等长处,为(旅游)项目带来增值与服务。比如为(旅游)PPP项目寻找专业实力更突出,建设维护,运营管理经验更丰富的(旅游)PPP合作者来参与投资运营,避免投资方向、市场预判、方案设计、投资概算,运营成本,经营管理等方向的失误,且有专业团队来运营也才能保证各方投资尽早收回。

仅从资金运作角度讲,为(旅游)PPP项目公司组合包括政府引导基金,股权资本和各种传统债权资金在阶段时点上、数量期限上的不同组合,达到既保证资金供给有效,成本又更低。

对(旅游)PPP项目的投资者而言,待项目成熟后,还可策划以(旅游)项目收益权或与特许经营权一起,包装为理财产品,或实行资产证券化,把资产盘活变现,或将固化的资金周转流动起来,或降低资金成本,实现投资人的资产增值。
整个融资租赁领域中,由商务部主管的内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在对外投资方面,按一般工商企业管理,其对外投资完全取决于企业的选择,没有更多地限制,因此,从租赁出发,向实体经济投资,目前还只有商务部监管的融资租赁公司。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代表当首推远东租赁,它成功投资了医院、学校等,基本班底来自远东的平安租赁则成功投资了医疗影像中心。而金融租赁属非银行金融机构,还不能对实体经济投资。

我们认为,为解决中国政府(含政府平台公司)负债增速过快等问题,中国政府力主引进社会资金进入公共设施建设即PPP模式。这恰恰为金融参与项目投资开拓了新的空间。需要金融的监管部门和金融经营机构及时跟进,精准调整相关政策和经营行为,金融部门才不至于过多滞后于经济与宏观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