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购车政策限制越发严格,城市对用车需求逐渐加大,分时租赁营运而生。高效、便捷、价格成为分时租赁最大的优势,也是改善消费者出行的全新方式。不过,尽管分时租赁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但真正读懂这个市场脉搏的企业并不在多数。为此,易微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杨洋,对分时租赁市场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首先对于国内分时租赁各运营商现存状况,反观“易微行”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分时租赁技术”研发。通过在汽车上安装硬件设备并提供软件操作系统,用户便可通过手机APP、微信等便捷方式预订车辆,通过手机在线支付,手机开关车门,随时随地取车还车,无需人工交接钥匙。
而这,正是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复杂租车流程的一次颠覆,杨洋则是掌握秘技之人。
在杨洋看来,对一些规模很小的分时租赁企业来说,自主研发一套技术方案成本高昂,至少在几千万人民币的量级。他想做的,就是开发出一套适配度很高的系统解决方案,在不断调试和迭代中做到稳定可靠,而后提供给欲从事分时租赁的车企和运营商,免去过高的研发成本,降低分时租赁的从业门槛。
在竞争对手纷纷采用模拟方式来控制汽车之时,“易微行”通过CAN总线做到对汽车的操控,安全性得到保障。目前这套系统可以适配240款车型。在他的规划中,前期主要依靠硬件收费以及服务费来实现盈亏平衡和小规模盈利。
杨总认为: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做分时租赁的大部分企业盈利是很困难的,规模上不去获取资源成本较高,收入来源又比较单一,这就是目前的现状。但是从2017年这些现状里面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其实大家都有观察这个市场里面会发现,2017年最大的一个变化是获得资本市场投资的,反而是二、三线城市开始多起来了。比如说唐山的巴歌、福建泉州的大圣。

为什么呢?分时租赁其实一开始走的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或者是弯曲的道路,大家一开始都集中在了北上广一线城市去做,但是北上广一线城市在一个分时租赁在早期恰恰不适合。因为它这个机动车获取的难度大,交通压力大城市过度拥堵,综上所述导致运营成本很高。所以最后会发现,资源不可控,规模不可控,风险不可控,效率自燃也不可控,最后要想做到盈利是很难的。最后一做出财务模型计算,会发现如果想做到用户体验很好,一定是不挣钱。如果想挣钱,一定用户体验是差的。
故此我们认为应该是做二、三线城市,然后由二、三线城市逐步去往一、二线城市去渗透。那么二、三线城市,哪一类城市其实是现在还做的可以呢?这些城市具备几个特点,第一城市GDP要高,第二机动车保有量要低。第三很多公共资源获取的成本低,以泉州这样的城市为例,他800万的人口不足一百万的机动车,超过80%的停车位不要钱的。
此外,在早期普遍企业都是采用这种互联网的思维,就是上量、跑数据,向社会不特定人群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导致的各种不可控。其实分时租赁行业早期,应该是基于固定场景,固定人群提供特定的服务。
例如我在写字楼地库,摆一批车,我就服务这个写字楼一层到三层的企业。或者我在高校园区里面放一批车,我就服务老师、学生。或者我在高铁站、酒店,摆一些车,就是做高铁站酒店之间的自助百度。然后通过点对点的或者某一个点特定的服务,去逐步影响更大范围的人认可,接受这样的自助通行服务,在逐步的扩张层面,这样才是一种正确的商业逻辑。
所以其实对于分时租赁来讲,互联网+的这种概念和互联网的思维完全扔在这里是不好使的。他不好时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大平台,就像滴滴、摩拜一样,以我为中心。但是其实最后你会发现,平台不是中心,中心是谁掌握这些落地资源和运营能力,他才是中心。第二个来讲的话,就是互联网不是真正推动这个行业发展的助力工具。这个行业推动发展的助力工具是金融,也就是说如果我只考虑互联网和车辆运营,我不考虑使用金融工具的话,他还是处在一个非常落后的发展方式。
所以其实随着从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大家不断的踩坑,不断的试错,一些人已经在踩坑的过程中,明白过来了。所以他们其实也开始做了这些转型。你比如说像唐山的巴歌出行,在北京踩了无数坑以后,选择了唐山,反而做到盈利了。因为他很多问题想明白,看透彻了。那么中国分时租赁市场,到现在为止,我可以说不是说绝对的没有盈利的,有些企业已经可以做到收支平衡,甚至开始盈利了。
除了现有的租车领域,易微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来会增加一些增值服务,例如金融+方案。传统的这些租赁企业发展过慢,是因为他们不光是基于门店,而且是重资产发展。整体资金链运用时间过长,增长速度过慢。所以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能把金融工具给他嫁接上来。相当于我买车,你运营,迅速的把他运营能力释放出来的话,他才能高速的发展起来。而早期这种金融是以融资租赁的方式,去给他输出这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