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融资租赁行业和整个大的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从GDP的增速,包括整个社会消费品的增速以及投资,可以看出来三架“马车”,包括出口是下行的状态。今年上半年的出口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防疫物资出口的原因。所以从整个大的形势来讲,以及包括租赁行业国家一系列的办法的出台,监管部门希望租赁行业通过风险防控去虚向实,走专注主业的方向去。
   我们专注医疗大健康的行业,其构成主要有三个因子:首先,离不开医生和患者,通过医疗服务主体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最重要影响两者关系和患者流动性和支付因子。支付因子有几点,医疗行业的“4+7”的带量采购,以及DRGs单病种付费以及鼓励非公医疗的发展,包括商业保险发展越来越快。患者随着经济发展支付能力越来越强,但实际上,医生的水平有待于提高。另外患者的需求需要分流,这次疫情可以看到,三级医院包括公立医院在疫情中占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分级诊疗做得更好,不是所有人涌到三级医院,感染率会大大降低,这暴露出来分级诊疗有待加强。
一、行业发展趋势
1.支付端趋势
从支付端的趋势来看,医保控费的压力持续加大。2011年到2019年的数据看出来,医保的收入和支出上略有结余,但结余率逐年在降低。而且其实有很多的城市尤其是人口净流出的省份,医保实际上被击穿,支付压力非常大,有些省份医院的结算周期甚至长达一年半,从供货到收到医院的货款长达一年半。
   基于这些压力带来了医疗行业很多改革,比如“4+7”的带量采购。最早的时候医疗被定义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主要是为了解决老百姓治疗需求。所以实际上我们能看到去医院的时候挂号费和治疗费用相当低。医院在收支不能支撑的情况下,政府默许有药品的加价,造成药品加价越来越大,医院很多程度上依赖于药品和器械的加价,以及检测的费用。随着咱们的控费,所以现在首先在压降的就是我们常规的慢性病种的基础药的加成部分,那么随之而来单病种付费的这一块每一个病种会有一个付费上限,那么会倒逼医院去选择,相应的比如药品,包括器械费用你要控制住,否则的话可能你看一个病人还亏一个病人。我们中国医疗的商业保险的规模也在逐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也会有意识,包括企业都会给职工去增加除医保之外的一些商业保险。近些年来数据反映,有一些民营的私立的高端医院,儿科和妇产在商保有比较大的比例,甚至有很多人愿意自费。
在支付端之外,医师的力量亟待加强,这是分级诊疗一直执行不下去很重要的原因。大家应该有很大的感受,去一家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如果看病的话,收费上不会有明显的差距。所以如果能够用同等的钱获得更高的服务,大家一定选择更好的医院,质优价廉,所以造成三级医院的挤兑。
2.医生端趋势
从医生端趋势来看:执业医师学历急需提升。2018年中国有339万执业医生,仅55%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同样一个数据,在美国大概有80万的执业医生,差不多每10万人口对应执业医师数美国266名,中国是237名。从数据上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差距,但美国80%以上都是硕士,美国医生拿到执业医生的许可证是非常长的周期,从他的本科毕业,他要做住院医生3~7年,然后如果你是某个专科,可能还会要再加上1~5年的专科类的这种院内培训,你才能够去考这个职业医生许可证,所以他们的医生的水平是非常高的。他们的分流体系做得非常好,美国医生多点执业执行得非常不错,值得我们借鉴。这是中国大量医师的水平有所缺失。
   另外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中国每年的医学院毕业生很多,但是每年新增的医生数很少,很多医学院毕业的人没有当医生,可能去卖药了。这也是一个导致我们在医生资源上的获取上有一些困难。
3.患者端趋势
从患者端趋势来看,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在2020年达到1.68亿。根据现在的数据估算,在2030年将达到2.3亿,2040年为3个亿,这代表了什么概念?2020年的时候人口老龄化人口比例到了10%以上,2030年到14.5%,2040年到18.75%。数据横向比较,美国现在的老龄化大概16%。日本2018年的时候65岁以上是24.48%,虽然比例看起来我们相对低,但因为中国慢性病种周期越来越长,从他退休到到成为慢性病患者,一直长期使用医保支付慢性病的费用,这个压力非常大。
  另外在康复类上,不同年龄程度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包括心脑血管,患病率在65岁之后大大增高,这和中国人早期的习惯有关系。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喝酒比较多,不太注意身体健康。将来可能有很大的举措让大家先保持健康的体魄,争取患病率到75岁以后。一旦有了心脑血管疾病后,带来的就是一个长期的康复的治疗。
   另外我们和很多医疗行业专家聊,现在有一个趋势,癌症病人已经划归为慢性病,发病率和比例越来越高,中国位居首位。因为现在随着治疗手段的增加,癌症患者的生命周期变长了,但是他从治疗出来之后,往后会有一个长周期的治疗以及康复的过程。

二、专业化思路与实践探索
围绕一系列的整个医疗市场的情况,国控租赁一直在思考我们的专业化和实践。主要是基于行业的选择和专业能力的打造。行业选择肯定是基于准入和初选标准,包括一系列的通过评估、货后的管理以及内控的审计进行全体系的风控。
   对16万亿的医疗大健康市场规模进行分析,健康制造和健康服务两大方向是我们行业选择的重点方向,可持续向细分领域拓展。医疗大健康是相对比较稳健增长的体量,和GDP的关系可以看到医疗工业的弱周期性,很多做医疗行业无论是债权公司还是做股权公司,2020年最大的感受是,医疗行业太热了,尤其是疫情之后。今年全国的GDP肯定有降低,但医疗工业仍然是比较好的状态。从大的体量来讲,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到2023年整个医疗大健康是非常大的规模,包括从药材种植到健康制造,再到健康服务。在健康制造方面现在已经开始热起来了,甚至中国有很多原创的企业在做生物药以及国产的医疗设备和体外检测,包括药品的CMO代研发。在医疗服务领域,比如公共卫生的远程诊疗、互联网诊疗以及民营医疗比较专科,像爱尔眼科上市后非常火爆。所以医保商保的支出,我们认为未来它会在一个相对平均的这么一个规模下,不会仅仅是依赖医保的支出。
   产业的选择离不开股东背景,这是展业上的优势。中国医药集团主要三个大板块是药品商业、工业和医药相关的服务。我们的控股股东国药控股是中国最大的药械分销,上万家零售药房,器械有将近700亿的流量。今年对国药曝光率最高是疫苗,接下来最多的是打疫苗需求,还有国药国际承接了很多国企医疗的改制。
   我们是国药控股的实控企业。基于股东产业布局分成四个大部分:医疗服务、健康制造、医疗普惠以及民生健康康养部分。
为了配合产业内的产业+科技金融的方式,我们对业务做了一系列的布局,比如国控租赁主业是融资租赁和经营性租赁,针对成熟性企业。普惠针对的是小微型,主要做线上模型化的审批,还有C端资金需求,主要针对患者康复类设备的租赁。比如最近做了脑胶质瘤患者的设备,是通过电磁场影响脑胶质瘤的再生长,脑胶质瘤患者之前生命周期3到6个月,用了该设备可以延长到1到1年半。很现实的问题是设备很贵,如果患者去世了之后家里人不需要这个设备,我们给设备提供了经营性租赁,跟我们的国控分销一起合作,可以把设备退回来,然后再由我们的分销继续租给下一个患者。
    另外我们有一个君柏基金,主要是针对于医疗大健康产业,现在的重点方向就是生物医药创新药、医疗服务以及医疗器械,还有一块针对我们整个医疗供应链体系的保理服务,这个是科技金融端的业务。
    在产业端我们布局了做医疗服务的公司,给企业做一些股债的联动、商业服务做一些第三方医学中心的投建,现在集中在影像检验和康复的部分,还有一些一级服务就是科室共建的输出。融车汇项目主要是做非急救转运。什么是非急救转运,我们打120是医院的是急救中心的车把我们送到医院,其实有很多人接触过的情况是一个是120有时候叫不到,还有一个是120把我送到医院之后,但是不会把我送回来,这个时候非急救转运车就会起到作用。另外一部分就是配合医疗供应以及生物药疫苗冷链物流和仓储方面的服务,这是我们的整个行业布局。
   在整个细分产业项下,我们针对每一个客户的现状制定了一些针对他们的产品,比如公立医院,实际上公立医院的数量在医院级的数量占比比较小,只有36%,但实际上承揽76%的床位数和85%的就诊人次。实际上它们的分化比较严重,比如三级医院基本上有很强的虹吸作用,好的医疗资源都在往三级医院集中。下面区县二级医院可能连肿瘤科都没有,如果肿瘤能早期检查后续的治疗存活率会越高,但是现在上海或者是杭州治疗肿瘤的医院一床难求,因为很多地区没有。
   包括我们其实在做大影像设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说即便你的设备去配套到位,比如说碳、CT、核磁,包括很多的这种高端的设备,但是他们可能物理师都是不包括放直线加速器,他们物理师都是没有的,就物理师在中国是非常缺乏,所以就导致说所以导致说其实他们想要发展一些业务都很难。加上国家已经禁止公立医院的违规举债融资,实际上让医院再发展会受到当地财力的限制。
    基于这种特点,我们帮医院发展上游供应链的金融服务,有些医院的支付周期非常长,对供应链压力很大,我们可以帮供应链解决一些资金压力。另外,整个医院提倡大的趋势是医院要做服务专业化,把重心放在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上。国家出了很多文件,比如影像中心、检测中心等可以采取第三方服务的状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结合提升要求我们做了一些院内SPD、消杀机器人的经营性租赁服务。也有医学中心建设,帮医院提升部分科室的诊疗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投建了一些区域性的影像中心,现在筹建得是区域型的检验中心,以及和国控医疗公司合建的康复中心。
    SPD的经营性租赁,国控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原来做配送因为毛利够高,去一趟不会考虑时间成本、经济价值。但现在因为带量采购很多毛利越来越低,要算经济帐,首先有一个很大的仓库,可能在仓储管理上有冗余。其次,所有的人到医院做药品配送、器械配送可能会选择在某一个时间,大家排着队,医院要专门派人收货验货进库存,对医院来讲也是管理,甚至医院体系里,比如橡皮手套,原来的管理方式是一个科室领一箱,用完了再领,对医院来讲,每个病房都领是大量的冗余,如果有智能化的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管控系统可以看到你领取量,以及你没货了,可以在晚上医院不繁忙的时候把需要的东西补充上,包括洗消等可以做到精准化管理服务,大大节约了医院管理成本也提升了我们的能效。我们专门有一套精益化管理的方案,配套方案有提供设备和经营性租赁。
   民营医院这几年经历了非常大的发展的转变,医保局成立之后严查民营医院套保的行为。民营医院继续发展下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定位高需求的专科,或者说你在某一个专科的项下是要有自己的特点的。比如像儿科、眼科、妇产、心血管、肿瘤,那么收入结构上面,如果这个方面做得好的话,那么其实是有商保愿意去合作,那么以商保和自费会渐渐地占的比例会更高,不会过度的依赖于医保。另外患者的定位发生一些变化,开始从定位中高端的患者人群提供专业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其实民营医疗有天然的优势,可以设置和建立比较好的激励机制,随着带量采购以及各种管理,很多优秀的医生会考虑更好的激励方式的专业其他机构,包括多点执业的引入。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有专业有深度的专业团队才是民营医疗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于此,现在随着有一些民营医疗机构规模不是很大,或者体量不是很大,但如果已经在往这个方向建设,我们会通过整个产业运营的思路还原真实价值,关注它的发展性,来给它一些评估,通过一些其他的配套服务帮助医院提升,也可以做专科股权的投资和品牌的加持。
另外民营医院经营重点实际上在资产管理上。资产管理有4个环节,很重要的环节是资产管理能力,这是最早租赁产品设置的初衷。有资产再回收处置或者运营的能力才有更强的风险对冲,现在尝试一种方法有一些出现了问题,我们就把项目收入,通过运营管理再把资产卖出的方式来进行一些资产的置换。
   基层医疗机构数量众多,但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依然有限。这个基层和刚才所讲的二级以上医院不同,主要是指门诊,口腔、医美,更多偏基层医疗机构和消费型的基层医疗,针对这样的客户,我们相信分级诊疗的制度在国家会大力推行下去。尤其是现在看到的口腔、医美、宠物上。这是我很惊讶地一点,宠物在蓬勃发展,我原来很不能理解,后来问了公司很多90后,据说这解决了90后孤独陪伴。在很多客户中,这个客群成长得非常快,因为这些客群的特点,我们有很多新设的机构,他们只做直租,因为如果单体量很小,通过传统的方式很难做。所以我们主要是通过线上金融的手段,包括通过线上的尽调、访谈以及设备的GPS定位、资产管理的方式来做这类客户,因为这类客户小而散。
   刚才提到我们医保改革的方向“腾笼换鸟”,“腾笼”指的是医保改革的方向要把很多原来更多的仿制药的加成,包括进口药的加成压下去。“换鸟”是鼓励原创是国产化的高端路线。这一两年可以看到很多国产医疗器械,DRGs未来付费确定病种分组的医疗费用之后实行定额管理,这是很大的趋势,会推动医疗机构使用。进口替代就是找国产替代。
   在未来医疗器械发展趋势上,我们认为会往微创,介入再生新材料神经调控,以及包括一些数据化的数据建模上去发展。将来手术可能通过手术机器人操作,比如传统科室:外科、骨科、心血管检验科应用耗材比较大,眼科、口腔医美、呼吸科对于器械的依赖度比较高。包括往小型化、智能化以及创新化去发展。这是大的趋势。
   那么它发展的痛点是药品和器械是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行业,可能产能过亿的企业在行业里占不到5%以上,都是在5%以内的体量,一旦超越了之后,基本上不是融资租赁的客户了。去年存量客户,存量的租赁额大概是2000万到3000万之间,今年疫情之后这些客户都拿到了银行贷款,而且是9000万起,今年做制药行业对租赁公司来讲非常惨淡。但另外一些小微型,因为在发展中,比如药品在创新过程中没有太多金融机构支持,更多靠股权,当然这几年发展了很多创新型的债权,比如杭州银行也在做科技型金融。另外他们的需求首先是股权,当然债权如果能有的话,那不稀释股权对于创始人来说更好。另外一个就是帮助企业度过研发期的一些商业落地。
  基于一系列的需求,我们为这类客户做了整套的方案,首先是商业渠道,我们会通过国控的体系帮他们解决一部分的商业渠道。另外就是信息的共享,本身金融机构对外部投资机构的接触比较多,我前两天合作的价值论坛是帮制药行业做得金融机构和投资人的对接,包括丰富的行业专家资源可以直接做一些品牌的加持和股债联动。我们可以做一些设备的经营性租赁,我们通过区域化的药械产业园的这种一站式服务,整个服务和产业园区合作,服务园区内客户,通过客户产品和产业资源的联动为整个药械领域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我们也在搭建一些产业园场景,通过产业园的场景全流程地管控一些企业,以及接洽更多的企业。
   在杭州我们也在筹集健康产业城的项目,我们希望构建得是医疗产业健康的生态圈,能够服务越来越多的客户,把我们对于产业客户的服务能力,从金融和产业以及和商业联动在一起,实现资源的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