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当前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在“转型探索走正路,回归本源求发展”上寻求出路。但面对如何“回归本源”总感迷茫。原因之一是:把融资租赁当“类信贷”做已经成为行业主流业务,生态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仅在观念上,在行动上都遇到许多难点、痛点。为解疑惑特撰写本文供业界参考。

  在融资租赁回归主业上说的最多的是“本源”,但最模糊,最难厘清的还是“融资租赁本源”到底是什么?要厘清融资租赁的本源一定要以科学,不带偏见和私利,符合逻辑合因果的态度认识本源的性质。

  融资租赁本源厘清都不一定能回归正路,再要厘不清更回归不到本源路。因此我们首先还是要解决认识问题。

  一、回归正路必须正本清源

  融资租赁进入到强监管阶段,不管是否真心怎么想,业界和监管部门都一致认为:融资租赁要健康发展,必须要回归到其本源。可对融资租赁的“本源”当前又许多不同的版本,甚至相互之间矛盾、互为否定。因此融资租赁回归本源前须先正本,而后才能清源。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还须知道当时的初心为何,以此寻根,依根树立融资租赁的科学发展观。总想把融资租赁做成类信贷的人是不情愿追究真正的本源是什么,而是合理想象的成分居多。

  融资租赁本身是一个比较科学的严谨交易,没那么多花样,否则也不会在世界上存在70年,早就演变成其他什么东东了。融资租赁交易过程中再有什么变化,也有自己的原则,脱离了这个原则就不是融资租赁了。因此融资租赁本源就一种,如果不做正解,那么就会迷失方向,难回正路。误解本源并不能在当前的形势让业界下打一场翻身仗。

  因此有必要在此再次根据融资租赁的传承和发展,诠释融资租赁本源及其内涵。

  这里重复阐述融资租赁的本源,不为怀旧自娱、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温故知新、总结经验教训、纲举目张,防止业界再犯同样错误后吃二遍苦,走回头路。只有真正的了解和认识融资租赁的本源,才能在此基础上健康发展,回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

  (一)科学寻源

  融资租赁起源于信用销售,而不是什么金融陷入困境后求生的产物。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融资租赁的本质应是:

  1、融资租赁公司投放的是有形动产租赁物,能用来搞生产的固定资产,而不是货币。

  因近十多年,业界以“类信贷”为主流业务,因此在大多数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的思想中,总把融资租赁公司当做资金投放公司。这种交易,占中国融资租赁史四分之一还要长,可以说是根深蒂固难以扭转,甚至还有些理直气壮。

  2、融资租赁交易中承租人是以融物方式达融资的目的,出租人用“处分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方式,降低信用销售过程中对承租人信用的过度要求,以解决承租人投融资需求。这是提高生产能力的“投融资”与纯金融的资金“投融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融资租赁的 “投资”是融物的投资,主要还是为了承租人生产有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投”的是固定“资”产。“融资”只是在融资租赁交易环节中,类似分期付款采购物件的间接行为。除在交易过程中永远不会让承租人得到资金外,还需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的“融资”。

  3、融资租赁不是“以钱生钱”的业务,而是以出租物创造价值(以物生钱)支付租金的业务。融资租赁服务实体经济是通过向生产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不是提供不受控使用资金的服务。

  其核心内涵是“新增能生钱的物质”交易,不是生息的交易。“钱生钱”是“虚拟经济(金融、房地产)”不能直接为社会增加物质基础。“物生钱”是“实体经济(增加有形动产)”直接为社会创造人类所需的基础物质。

  美国之所以强大,是被制造业上的强大所造就。之所以现在有所退步,就是把许多人才都用在虚拟经济上,削弱了(主要是低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许多生活必须的消费品不得不依靠进口。

  中国40年巨变就是因为重视制造业,目前已成为世界门类最全的制造体系,物质的制造输出大国和消费大国,从穷国逐渐变成强国。融资租赁服务制造业的生产,才是真正的服务实体经济。哪怕给实体提供资金,也不是融资租赁的本分,不应成为主流业务。

  4、融资租赁的本源就是服务制造业,服务增加生产物质基础的设备,从而促进投资、刺激消费、带动就业和税收。业界脱离了这个本源,融资租赁对社会的贡献也随之消失。过于操作放贷和变相集资业务,招致被金融监管部门纳入强监管范畴,业界应该永记这个教训。

  5、融资租赁公司要持续发展,必须先找好“退路”,既物权的退出和债权的退出。这样才能大踏步前进。这就是收回的租赁物能再处置、再经营的退出物权机制以及租赁资产的债权退出机制。这些都离不开融资租赁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些都是把融资租赁做成低风险、高收益产业的必备条件。

  6、真正的融资租赁公司应该是借款单位,而不是放贷机构。融资租赁的内核应该是整合社会资源,用别人的资源赚自己的钱。融资租赁的交易本质上就是服务贸易。核心就是服务、服务再服务,而不是玩钱、玩钱、再玩钱。

  7、融资租赁引入中国初期主要是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与管理,改变中国制造业落后局面,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现在要为:“新经济、新基建”添加物质基础的增砖添瓦,这个初衷从始至终不应改变。

  (二)正确判别

  判断融资租赁的本源定义是否正确,都是要有依据,不能凭想象猜测:

  1、融资租赁本源是否与国际接轨

  中国的融资租赁资产的主要成分若与全球138个开办融资租赁业务的国家相同,说明与国际公认融资租赁是接轨的。否则就不能算是国际公认的融资租赁。中国的融资租赁额有许多都是类信贷资产,并没有“新增固定资产”,与国际上的融资租赁额没有可比性。

  2、与国务院文件精神接轨

融资租赁资产是否与实现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金融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两个文件(国办发【2015】68、69号)精神接轨。若符合国务院文件有关融资租赁发展文件精神,说明融资租赁的发展走在本源的健康路上。

  中国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因其资产多是“以钱生钱”的类信贷资产,这种租赁资产结构没达到国务院文件提出的提高“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覆盖面和市场渗透率” 要求,且还剑走偏锋扰乱了金融秩序,因此被纳入强监管范畴,也才有融资租赁须“回归本源”之说。

  3、以法律法规判定

  融资租赁的经营是否符合本源的要求,须看其是否与融资租赁法律法规四大支柱(法律、会计准则、税收、监管)对接。若不能对接,还谈不上回归本源。

  当前融资租赁纠纷案上出现大量出租人败诉的案件(截止完稿时已有159247件纠纷案且多数是租赁公司败诉),说明业界所作业务很多都严重脱离融资租赁的本源而失败。

  新修订的,与国际接轨的租赁会计准则和税收的营改增政策,完全是按照国际普遍认可的融资租赁本源标准制定的。若中国的融资租赁运作不符合标准,既不能按租赁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也不能按照增值税政策享受合理的差额纳税政策。融资租赁可以改革创新,但不能脱离法律法规限定的范畴。

  二、形势改变回归本源的作用须重新审视

  既然摸清融资租赁本源脉络,是否就能让融资租赁业就能回归本源了吗?事实是“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行业内部先天不足

  1、融资租赁业在“类信贷”的路上长期野蛮生长,发展壮大,造成真正能按本源做融资租赁的人才凤毛麟角。要重新开办“本源”融资租赁,人才奇缺。没有人才想做什么都是“无米之炊”。

  2、因对融资租赁本源的内涵认识偏差,严重缺乏以本源为本的融资租赁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体系。

  3、监管部门把融资租赁划归“金融业”本身就存在对融资租赁认识的误区,虽说要求业界回归本源,但在行动上还是把管好融资租公司的“类信贷”业务作为监管的重要职责。

  错位监管造成有效监管几大难

  (1)把金融与贸易结合的边缘产业用监管金融机构的办法进行监管。贸易环节方面的风险监管完全空缺。现实中租赁公司在司法败诉上多败在贸易环节。

  (2)认识不统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难成为真正的统一监管,很容易让“人为因素”监管代替依法监管。

  (3)金融监管下放地方,因含有地方保护因素,显然降低了监管的力度,形成“高举轻放”的金融监管结果。实际上监管部门率先清理的只是无资本金、无战略目的、无团队经营的“三无”机构。还在生存的融资租赁公司生怕“一管就死”,影响金融稳定。尚无有效管控风险,且带有为行业服务的监管手段。

  (4)融资租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租赁人才多来自社会“精英”。若监管部门人员素质比不上他们,仅凭一纸监管文件是无法进行有效监管。

  真正监管效果还真不如“谈租色变”的出资人。他们“断供”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租赁公司也就没可运作的活路。此时租赁公司再有天大本事也玩不出什么花样。

  (5)《民法典》按说也是按照融资租赁本源制定的。但在司法时顾忌体制内企业的利益出现些偏差。一些不符合融资租赁本源中规定的标的物,在司法上也被判定为合法。若为了保护“放款人”的利益,我们可以理解,但法律失去正当性对后来的判案产生重大影响。

  由其是对融资租赁本源认定都会有问题的纠纷案,日后会让更多的租赁公司举证他们脱离主业的合法性。同时间接地也影响了监管部门的“依法监管”行为。司法乱,监管就难管。

  (6)监管部门对融资租赁本源认识的不足与偏差形成的错位监管,导致业界在经营中严重背离本源脱离主业。因此才有呼吁业界回归本源的提法。但在监管执行中,依然把融资租赁公司这个借款人当放款人严加监管,将永远管不到位。

  监管部门是否能真正认识融资租赁的本源,比如何强监管更重要。

  鉴于上述原因,现在的“强监管”实际上是“麻秆打狼”两头怕。监管部门拿不出有效的监管手段和程序,起因还是从源头上对融资租赁认识不清。把借款人当放款人管,把租赁当信贷管,只防“用钱生钱”租赁的金融风险,没有引导租赁公司向“用钱生物”的融资租赁方向发展。只顾解决当前的金融欠债问题,难解决融资租赁未来发展将要面对的问题。

  (二)外部环境已经改变

  新经济、新业态的环境下,自动化、高科技、大数据、区块链等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和运作模式。传统、未脱离本源的融资租赁也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到了非革自己命不可的时候。

  1、市场发生变化

  (1)近20年,中国的制造业几乎进入全产业过剩期,产业门路齐全,产品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然而中国融资租赁业在这方面的贡献率(市场渗透率)长期在5%左右徘徊。这说明投融资领域对融资租赁的需求大幅度减少。

  (2)高污染基本淘汰、低端制造业严重过剩已经饱和,这些领域已经不需要融资租赁的促进投资服务。

  (3)近几年国家经济转型,低端制造业逐步缩减,高中端制造业因技术更新特别快,不适合用“看你过去和现在分析未来”的项目评价体系,管控租赁标的物。融资租赁公司不敢轻易介入自己不熟悉,又没有历史业绩佐证的领域。更不敢介入不能建立物权退出机制领域的租赁业务。

  (4)新冠病毒袭扰全球,中美较量白热化,经济格局变化导致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格局改变,融资租赁在这个领域的市场也会改变。有些“以租避限”的进口租赁已经无法开办。

  (5)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建立,承租人投融资不只有融资租赁一条路,外界对融资租赁的需求不那么强烈。

  (6)因缺乏对融资租赁的正确认识和系统的管理办法,业界难从困境中走出陷入“不做业务在等死,做业务等于找死”的死循环。也导致监管部门难以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的怪圈。

(7)信贷技术含量不高,由其是客户集中在体制内的“次级”企业(优质客户被银行拿走),风控都是在做表面文章。在“全民都在做信贷”的形况下,融资租赁这类“类信贷”靠打擦边球,不断突破一个个政策限制,又被新的政策限制。生出一堆风险资产,招致近乎被封杀的金融强监管。

  2、政策变化因素

  (1)原涉及国计民生的九大民法合一为《民法典》,融资租赁的法律问题并入其中,增加了与其他8个民法的关联度。新的司法解释没出台,目前有些司法判案让业界不理解,有些结案颠覆了人们对融资租赁的法律认识。

  融资租赁若要正本清源,法律方面厘不清,其他方面也难厘清。

(2)租赁会计准则的全球改革与统一,已经杜绝了利用融资租赁可以“加速折旧”和“表外融资”的优势。再拿这个营销客户已经不具说服力。

  3、技术进步

  (1)借助网络的大数据、区块链,依照强大的数据库,对租赁项目进行采样、风险和利润分析。项目成立后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在信用体系逐步健全的情况下,依靠物的处分权管控承租人信用,独特手段已显得不那么重要,更多的要靠新技术和手段。这个阶段已淘汰新旧的租赁风险管理技术。融资租赁风控进入新时代。遗憾的是掌握这种技术的租赁企业并不多。

  (2)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制造设备技术更新飞快,设备短期高淘汰率,阻碍了租赁物件退出机制的建立。租赁物收回时已经没有使用价值,严重地削弱了融资租赁依靠“物权保障债权”的运作机制。

  (3)网络、高科技渗入产业各个角落,融资租赁公司若还是处在科盲状态,从开发市场到管理项目比别人落后不是一个数量级。日后开拓市场的方向将无的放矢,管理资产时发现问题,因时效跟不上,恐怕还没处理时项目已经崩塌了。

  4、历史包袱

  过去违规经营积攒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待处理,需要靠时间来消化。回归本源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轻装前进”,包袱过于沉重的企业有可能就此被压跨,生存问题不解决,谈不上什么求发展。这种状态持续下去融资租赁的队伍还会进一步缩减成为小众产业。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

  综上所述,人们似乎对融资租赁回归本源的前景丧失信心。

  融资租赁回归本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万事开头难。业界不能指望“天上掉馅饼”,市场不是等来的,尚需主动挖掘新兴市场。

  “小米加步枪”精神是革命的本源之一,但现在还固守用小米加步枪的来强国显然不可行。因此还需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观。融资租赁也是如此,回归本源对于道路纠偏,回归主业是有必要的。但在新时代、新经济的情况下简单地固守本源,还是不能使融资租赁企业摆脱当前的困境。

  如果监管部门为了清理业界过去遗留下的金融乱象问题,把融资租赁当类信贷监管,似乎还有这个需要。若真是认为融资租赁理应就是类信贷产业,并通过监管使其严重脱离租赁本源,那么融资租赁这个行当最终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三、回归本源须与时俱进

  1、柳暗花明又一村

  融资租赁发展40年经过3起3落依然存在,说明还是有生存的必要。只不过又让人们想起那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再曲折,还是有路可走。

  凡是传统的东西必然有长期存在的道理。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科学在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对传统的东西若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一定会被历史所淘汰。融资租赁若要脱离本源改变形态,虽然能延续,但不能传承,最终初衷的形态还是会消亡。

  这就是融资租赁面临着是否需要创新,如何创新,如何保持本身不变是当前业界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融资租赁早已过了承租人求你融资、供货商求你采购、出资人求你用款的时代。行业现在面对着,没有市要努力挖掘市场,没有承租人创造承租人也要上。效仿他人、只求短平快的时代过去了。

  融资租赁的诞生是金融与贸易结合的跨界创新,融资租赁要传承传统,突破新经济中遇到的屏障,需要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是多次全方位跨界创新,以突破发展中遇到的阻碍。

  2、巩固基础、重塑信心

  “磨刀不误砍柴功”要想前进,先要打牢回归本源下的融资租赁基本功,建立专业、资源对口领域的融资租赁管理体系。转型不能一蹴而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人才培养、市场挖掘、体系建立都需要时间。还想短平快地挣快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3、回归本源须去“金融化”

  融资租赁本是一种信用销售,出租人提供的服务原始形态上就是分期付款。只不过在物权上的转移和分离上有所创新。把分期付款变成分期支付租金,借机融入的资产管理功能。

  虽说融资租赁是金融与贸易结合的边缘产业,但金融占很小一部分,重点在于承租人的设备投资。出租人在此过程通融了资金还全部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出租人采购租赁物)。因此承租人是分期支付租金,而不是分期还贷款。就算是“售后回租”,也没脱离出租“物”的本质。

  我们这里提倡去“金融化”不是否定融资租赁的金融属性,而是要把融资租赁当做“以钱生钱”的类信贷业务缩减甚至去除。

  趁监管意识还在金融圈里转的时候,在继续经营“类信贷”租赁的同时,要把新增利润用在完成产业转型上。这个时间是短暂的,给行业翻身留下的日子也不多了。

  融资租赁因“脱实向虚”而走偏路。现在要走正路,必须再进行“脱虚向实”,融资租赁去金融化早晚要走这一步,否则就无法翻身。

  4、从“金、贸、研”向“研、贸、金”转换

  过去我们太看重金融,忽略了融资租赁的贸易因素,研发新的租赁市场、租赁交易产品几乎是个空白。大家都热衷于抄袭他人“短平快”的金融产品,少有租赁公司考虑融资租赁“他人难以参与竞争”的专业化经营问题。

  今后要向“华为”学习,把融资租赁产品的研发放在首位,运行一个产品,研发一个产品,诡探未来的市场变化。同时充分认识融资租赁的促销与投资设备的贸易因素。当然也离不开金融这个重要因素。毕竟租赁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还需要靠金融手段获得支持与发展。

  5、研发租赁产品的主要攻关方向

  (1)寻找适合融资租赁业务的产业

  研究在适合开办融资租赁的产业中开办融资租赁的适用性。研发出开拓市场、资产管理可操作程序。研究如何将不适合开办融资租赁的事物转换为“适用”的方式和手段。

  (2)建立新型的资管体系

  融资租赁业不敢触碰添置固定资产直租业务主要是惧怕贸易环节的风险。因此要从租赁资产专业化管理的角度,针对具体涉及的领域要建立运作模型。从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系统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应急措施和渠道,物权、债权的退出机制。

  不同产业要建立不同的资管体系。经过压力测试和小范围试产,最后出击开拓市场。

  (3)大数据分析与管理

  过去考察项目侧重于实地考察,有时眼见未必为实。研究分析项目要从侧重线下向侧重线上转移。通过大数据全方位搜寻市场热点,借助统计学理论寻找开办融资租赁的大概率事件。通过区块链技术,利用多方认证难以造假的特性,保证风险分析的真实性,以便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

  现实中有许多融资租赁公司在大股东的要求下建立的与股东同网、同系统的金融管理网络。但在对融资租赁资产评估和风险管控体系还多是空白,更像是无纸化办公。实质上只是对租赁公司这个借款人的管控,并不能对承租人的资信和项目风险进行管控。

  (4)对承租人信用的分析与管理

  租赁公司的专业是融资租赁,对网络和信用评估体系并不熟悉,由其是在某些专业领域。这时需要借助征信公司来帮助对承租人信用的分析与管理。有些租赁公司之所以敢做中小企业项目,就是凭借这套体系对承租人的资信进行调查和评价,对租赁资产进行风险管理。

  这套管理体系一定是租赁公司和征信公司一起建立了的,缺谁都不行,且其自身专业化极强,不易被其他公司拷贝和模仿,增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为股东服务很重要

  融资租赁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得到股东支持很重要。租赁公司在转型过程中一要服务股东,二要充分利用股东资源。若对股东没好处,不会把现有资源分配给租赁公司用。没有股东资源的支持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资源的资助,在社会上就不能与他人交换,发挥融资租赁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实现用“别人资源赚自己钱”的最高境界愿望。

如果股东看不到融资租赁给其带来真正的好处,只是把融资租赁当做用来炒作“全金融”的一个牌照之一,不提供任何资源;或者把融资租赁公司作为反哺融资的工具,在市场上给股东圈钱。

股东还想借租赁公司这个壳为股东圈钱,在现状这种强监管的严控下,其实租赁公司很难在发挥任何作用,且这样做离被清除的日子就不远了。

  6、市场的存在

  中国要在制造业大国的路上继续向制造业强国发展。融资租赁业再次回归服务制造业必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随着国家的经济地位提高,目前中国并不缺钱,需要的是增加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力。由其是中高端的制造业,还有许多薄弱环节,甚至是空白。

  现在乃至未来,租赁公司还搞“以钱生钱”的虚拟市场绝对不再需要。由其是中美在经济领域的较量下,发展中高端制造业的融资租赁是当前紧迫的事情。

  (2)全球陷入新冠病毒危机,许多国家的制造业因抗疫的人员隔离而停摆。中国早已度过这个时期恢复生产,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还要满足全球供应链的需要。以前过剩产能又面临扩大生产,设备投资急需融资租赁提供设备投放租赁服务。

  (3)随着人员老龄化,制造业的人工工资不断创新高,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扩大,这方面需要融资租赁的服务。

  (4)在国家富国强军的政策下,军民融合的设备投放需求不断增加。虽说在军品生产上企业不缺钱,但在民品生产上,这个领域还是需要融资租赁服务。

  (5)国外因意识形态斗争,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进口设备逐步缩减,国产大型机械设备出口大幅增加。随着一带一路的拓展,跨境出口租赁也有广阔天空。

  (6)美国重启二次基建,相信他们最终也离不开中国这个“基建狂魔”。工程机械领域的租赁项目或许是最后的赢家。

  (7)中国开启新基建。新基建是智慧经济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吸收新科技革命成果,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对称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是以新发展为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这些都给融资租赁回归本源提供了新的蓝海商机,也给租赁模式向高科技拓展提出新的要求。

  7、服务的创新

  (1)融资租赁智慧化

  融资租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仅靠“自己人”满足不了“全能”人才的需求,需要借助网络、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实时的现代化管理。在做业务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依靠计算机网络及时发现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评价解决问题后的成果。将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从“亡羊补牢”向“防患于未然”转变。

  (2)融资租赁+

  单纯的融资租赁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需要在融资租赁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结构。主要的“+”结构:以融资租赁为基础+全产业链服务+高科技管理手段。

  过去我们说融资租赁的创新是两个合同三方当事人(出租人、出卖人、承租人)的创新:“出租人与供货商为一体”的叫“厂商租赁”;“承租人与供货商为一体”的叫“售后回租”。现在我们要考虑“出租人与承租人为一体”的交易模式,考虑出租人与出资人合作的交易方式,租赁+的交易模式。而且不只是加一,甚至还要加二、加三、加……n的整合全产业链的模式。

  (3)融资租赁专业化

  “类信贷”似的融资租赁因把租赁当信贷做,因此希望租赁物的范围越广,开展业务的市场越宽。最后离融资租赁越来越远。实际上信贷业务也在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在评价借款人时,对于这个产业来说有风险的项目对于另一个产业有可能就是利润增长点。这就是对业务掌握要实行专业化的必要性成因。

  融资租赁因为涉及物,租赁公司不仅要在租赁本身具有专业化水平,还需要再承租对象上具有专业化知识,了解和掌握专业化市场。

  专业化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市场的探索中通过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后经过总结经验而自动生成的。

  (4)融资租赁在全产业链中的地位

  通过案例来说明:某融资租赁公司,开展运输车辆的融资租赁。他成立了一个运输车队,向某厂商签订批量购买合同,并要求厂家提供售后服务。车队司机与租赁公司是出租人与承租人的关系。

  货运司机的客源由租赁公司通过大数据挖掘整理后派发给运输司机。收到的运输费用由车队掌管和结算分配。车辆的运输保险等收益都由车队掌控,融资租赁在交易环节中只是个配角,但又是贯穿全产业链成为主角。

  通过大数据的管理,和GPS的采样分析,随时了解运输车辆的工作状态、行动位置和获利程度。还可以了解厂商和承租人的资信,物件的二手市场情况,通吃全产业链利润点,肥水不流外人田,充分体现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智慧租赁的作用。

  (5)合作伙伴的拓展

  随着创新的出现,融资租赁不在是两个合同三方当事人的交易。出资人、供货商、承租人、网络制作、征信机构。不仅需要租赁物全产业链的服务,还需要资产管理全产业链的服务。

  除了租赁专家外,还需要产业专家、网络专家、法律专家、税务专家等与融资租赁整合社会资源有关的专业人士。

  (6)监管要按照融资租赁本源的标准来监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监管部门若要融资租赁回归本源,他们的监管意识首先要落在融资租赁本源上。不能把融资租赁当做纯金融企业监管。

  术有专攻,银保监会官员只懂金融不懂贸易,监管体系都是按照对金融企业监管的模式转换过来,几乎没什么融资租赁方面的技术含量。这不能怪他们,但他们需要放手转变监管思路。

  对融资租赁本来面目的监管应该来自行业自律,针对不同产业的专业特点,建立不同的风险管控机制,并得到出资人的认可。金融监管应管在金融机构为租赁公司提供资金应在何种条件下提供资金服务。他们在放款时是否有切实可行的监控体系和不违规的操作。

  从上述运输车辆租赁的案例来看,需要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开办下属非金融实体企业。允许他们之间的关联交易。融资租赁公司除了上报金融表外还应有贸易表。贸易表如何与金融机构股东并表。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才有资格要求融资租赁业回归本源。

  四、结语

  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依据37年从业经历,业界现状和一些租赁公司的经典案例做的分析和预测。仅代表个人意见,供愿意回归转型的租赁企业和从业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