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融资租赁公司转型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融资租赁公司的商业逻辑以及业务本源。

  自1981年中国成立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以来,中国的租赁行业兜兜转转已经走过近40多年的历程。但大多数租赁公司都是近十年内成立的,金融租赁这种业态也只是2007年以后才出现的,租赁公司成立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11年至2018年,从296家增长到1.18万家。

  可以说,几乎没有一家租赁公司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所以,面对俄乌冲突加剧、新冠疫情不确定性、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等不利因素,融资租赁公司对未来的探索可能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很简单,一手获得资金,一手形成资产,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目前在国内租赁公司仍以赚取息差收益为主。我们分析融资租赁这个行业一般会从三个维度来看: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

  1、监管政策决定了行业的发展速度,一个没有监管或弱监管的行业,必然是野蛮生长。如前几年的P2P行业,不管就乱,但也成就了一批公司和一些人。一管就死,目前整个行业一片死寂,因此监管机制健全,是有利于行业高质量健康持续发展的。

  2、货币政策影响租赁公司拿钱的条件和成本,租赁公司无法揽储,主要的资金渠道来自银行。金融租赁除了银行,还可以同业拆解、大股东借款等,所以,金租在资金资源的获取能力上要远大于商租。

  3、宏观经济环境决定了资产端的风险。在行业选择上,各家租赁公司虽有差异,但总体而言资产主要集中在公共事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大多数是周期性行业,受宏观经济变动的影响较大。

  金融租赁和商租的区别是手握大额、低廉资金的金融租赁在资产选择上可以优先获得优质的资产,而商租的客群定位只能是腰部或腰部以下的客群。所以,宏观经济下行周期,大型租赁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一定强于中小租赁公司。

  从这三个维度综合来看,银行系的金融租赁公司优势最明显,其次是有强大股东背景的商业租赁公司。过去,一些中小的商租可以和这些大型租赁公司同平台竞技,一是业务较为灵活,可以做一些大型租赁公司无法做的业务或者把对业务的风险容忍度提高;二是货币政策宽松,中小租赁公司或多或少还可以从银行拿到资金。

  现在,监管集中且趋严,各地也纷纷出台监管细则,中小租赁公司没有大租赁公司的资源,但受和大租赁公司一样的监管,资金成本也比大租赁公司要高,很多中小租赁公司面临着差异化竞争的问题。

  这就回到了初始的话题,融资租赁公司为什么要转型?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租赁公司简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金融租赁;第二类是有央企背景或强大股东背景的商租;第三类就是其他中小租赁公司(在场的我们大部分应该都属于此类)。

  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一定是行业整合,集中度提升。所以,此时对于中小租赁公司转型就是当下迫在眉睫的事。往哪儿转?怎么转?大的方向就是做又苦又累大型金融机构看不上、不愿做或暂时做不了的领域,例如中小微客群。此时,如果中小租赁公司还心存幻想,不去构建这方面的能力,未来就是死路一条。

  对于金租和大型商租而言,转型不是解决生存问题,至少现阶段不是,而是解决发展问题。过去,这些租赁公司的很多资产都集中在政信业务上,而这部分业务说白了就是靠政府吃饭,如果哪一天政府一声令下政信业务全部斩断,这些资产规模庞大的大型租赁公司如何掉头?

 另外,脱虚向实一直是中央对金融机构的要求,现在中央已经给了大家缓冲期,如果租赁公司还认为可以还能去博弈,那是想多了。行业转型一定是自上而下的,如果租赁公司满足于眼前的小日子,不是不可以,不是所有人都想过大富大贵的生活,很多人只想平平稳稳过些小日子,无可厚非。

  综上所述,融资租赁公司的战略定位或转型与否要看自己的资源禀赋和自身定位。未雨绸缪,基业长青是一种活法。随波逐流,小富即安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没有高低贵贱,只有想不想,适不适合。

  综合当前市场上转型比较成功的租赁公司,我认为有几个方向值得研究:

  1、城市公共工具的更新和新型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

  主要包括: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渣土车、各种垃圾车、环卫车等;充电桩、换电站、立体停车场建设等。这类项目有个共同点:由政府平台公司或政府环卫等职能部门承接,背后直接或间接有政府财力做背书,兼顾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整体风险较小,租赁物本身易变现、有一定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近几年内需求比较旺盛,特别适合作为转型初级阶段性过渡。

  2、清洁能源

  主要可关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高效储能、智能电网等以及延伸行业。绿色能源应用端,新能源网约车、换电站建设。同时热门行业尽量下游往贴近应用消费端做,上游需慎重,因为极易产生产能过剩情况,但只要行业趋势在,行业下游将持续受益。

  3、新基建

  主要可关注:取代老基建成为新时代拉动经济的主要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物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换电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

  4、大消费领域

  主要包含:商用、乘用车领域;医疗器械流通交易;工程机械;文体娱乐等领域,该类业务关键在于业务模式设计,如何能形成标准化是关键,目前好在我们系统建设形成雏形,具备了批量化业务开展先决条件。同时该类业务需要通过与专业的机构合作,借力发展,与厂商、经销商形成沟通桥梁,贴近市场,制订符合实际的产品及准入标准。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思考,不当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