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行长是华北地区一家城商行的某支行行长,最近被区里喊去开会,各方都说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他在台下没怎么出声。轮到他发言,他也表了态,坚定表示要完成任务。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忙活实体客户的事,手头的几个大国企和城投反而受了冷落,那是因为钱行长觉得这是吃饭的客户,怎么着都还会做下去,这么大额度还能不给续?!
看到这里,做租赁的小伙伴是不是也有同感?公司包括监管部门都在宣导转型做真租赁,加大实体企业客户的拓展力度,可是真的走到一线,却又发现实在是不容易。
转实体企业还是坚守城投客户?这个问题,随着大会的召开,每个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当前城投平台、国企和地产面临转型,银行也面临转型,存量资产如何接续,城投平台存量的维持,这些吃饭的业务,目前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原先的城投项目报上去才发现,风向变了,要抵押,要担保,要有现金流,这可跟前几年的要求完全不一样了。
正如钱行长所在的市辖区,也好不到哪里去,财政盖不过来,前几年弄的几个新兴产业园也没成气候,靠产业还真不如靠土地,还有企业的再融资,但当地的地明显是卖不太动了,出让收入下滑得厉害,最近集中拍卖的,城投拿得多。
存量得弄,卡的紧,向实体转型又牵扯大量精力,钱行长有一种顾前顾不上后的感觉。前头要优化,后头又让发展,钱行长觉得中间好像差着那么一回事,老是使不上劲。这还是头一次感觉这么吃力。
钱行长内心里想着今年捱过去再说吧。钱行长遇到的情况,估计大家在营销中都有体会。
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怎么做好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其实也没有标准和很好的办法,但决定去做,还是有办法和改进措施的。道路再远,只要往前走,就会慢慢接近目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吃苦就能做好也是不现实的,学费肯定也是要交的。
对实体经济的耕耘到产出收获与周期密切相关,对一个区域及区域内的行业的了解、熟悉、认知也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发挥更大的能动性。这个课题其实很大,涉及所在机构的战略规划、指标考核、风险偏好、审批标准、营销体制、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
这些银行业遇到的问题,对我们亟需转型的融资租赁企业,同样也有借鉴作用。
战略与理念
当前城投平台、国企和地产面临转型,银行也面临转型,存量资产如何接续,城投平台存量的维持,这些吃饭的业务,目前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融资续不上,是要命的,影响的不是仅仅一笔业务,而是当地的整个金融生态。
再融资能力是各家银行考察各类企业的核心风险点,甚至已经超越了当地的财政实力和政府支持意愿。其他做不了,能发力的,就落到了实体经济或者说制造业上,如果要做,要不要定一个高一点的增长目标?
比如按照往年增长率,今年定下来新增多少,根据市场情况浮动,在总体战略上有一个定数。定下目标后,机构上下要统一思想,意识上不是侥幸的想做或应付,而是从内心认为就是要做,不做不行,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艰难困苦都不怕的主人翁精神,执行上不能有折扣,要动真格。
高层更需要达成一致,往同一个方向努力,杜绝出现说的和做的两张皮,两条路,造成思想和行动的割裂和撕裂,对一线也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
内部考核与管理
往年贷款新增考核可能不怎么区分行业占比,都知道这个客群风险高,各机构也没有动力专门去营销制造业。在新增贷款考核上,要不要单独设立制造业新增指标?根据各机构基础核定目标任务、增长率等,确保人人跑实体制造业客户,慢慢引导大家去了解。
制造业客户实际上收益并不大,不像城投企业能联动很多业务,发债也不好发,结算沉淀也不多,除了个别龙头企业,大部分脖子及以下企业也没有多少存款,承担的风险还大,确实没啥很大的吸引力。
可以先从新增的户数开始,从客群入手,逐渐过渡到考核新增贷款、代发、企业高管及家庭理财个人服务等,算综合账,一上来就要奔着有收益的方向去做,先产生绑定,才多了深度合作的可能性。但贷款又是敲门砖,有贷款才可能谈其他合作,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在开始阶段,指标的设置以稳健为主,同时在挂钩权重上,合理分配到不同的机构和不同的人。毕竟每家机构的客户经理人数不是充分的,指标很全面,导致很多工作都是一个人贷前贷后一肩挑,干不过来,而且这类业务不好做,久了不见业绩,上规模也慢,会伤害一个人的职业信心。
多元化获客
作为经营多年的机构,在获客上难度其实不大,信息渠道很多,各管委、街道办、招商、发改、各类协会、工信、三方合作等等,关键是如何把业务落地。
需要根据各地区情况,对该类客群分区域对接解剖典型,形成基础案例。
比如不同的产业园区或特色产业区对应不同的制造业客群,需要充分调研,把典型企业搞明白,掌握行业基础知识,比如盈亏平衡点、毛利率、上下游、订单获取等等。
经过这么一个精准分析,将该类企业的核心风险点摘出来,对应拿出管控措施,列出准入标准。让一线知道你的审批底线,带着标准去营销,去跑客户,知道哪些企业是你的客户,哪些不是,提高效率。
这样做,也能让企业知道银行的偏好,在市场上,在政府眼里,慢慢形成一个口碑。比如这家银行擅长做这块,那家银行适合做那块,形成一个风格鲜明的打法,逐渐成为区域内的一张业务品牌,甚至都有可能有子品牌和工作室,成为银行的一张名片。
专业化审批
制造业风险偏高,不可能运动式推进,选择重点区域重点推进。在区域上,设置专项新增上限。重点地区择优多增,欠发达地区优中选优,宁缺毋滥,不强制考核。
同时,对区域内制造业不良和关注类贷款设置阈值,建立预警机制,要有重大事项报告约束,增加过程管理精细化动作,宽进严管还是严进严管?在过程管理中,关注对制造业企业的尽调报告质量,尽调质量将直接影响业务能不能获批落地。什么是制造业的专业化审批?最起码应该掌握行业基础知识,渠道很多,比如行业协会专家、券商合作、私募投资机构等第三方平台合作等。
定期做好存量业务梳理,知道全行目前批的什么业务,哪些是常规业务,哪些是特殊情况,厘定什么样的准入标准。
一线知道了底线,营销起来会有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也能把握好业务边界,对能不能获批,能批到什么程度,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风控条件,起码有一个大体预判。还是要相信一线的努力付出,有效沟通,毕竟谁都不想制造不良惹麻烦。
明确具体打法,统一风险偏好
埋着头不管方向,很容易碰到墙。有方向,走路才有劲。定了制造业这个方向,就要根据前面的具体事项,拟定本机构的战略打法。
是瞄准重点地区、重点客户地毯式拓展,还是立足存量客户深挖,是搭建政府、外部平台,还是单笔单议,逐步推进?需要做好客户分层,大型、中型、普惠小微,每一类制定准入要求,比如有足额抵质押的,合作良好的是不是可以增额当主办银行?流贷、固贷还是贸易融资为主?小微只要抵押物扎实,流水尚可,也能增额做主办行,甚至提高一下额度。
在这一块,是不是可以借鉴同业的优秀做法,比如普惠的线上化审批,比如拟定出普适性的打分模型,根据订单、专利、收入、财务指标等,打出多少分,作为一个风控的准入底线。尽调的一系列动作实际是风险偏好的一个映射。
做好了基本动作,遇到特殊情况的,外加少量附加动作,企业也不会嫌烦,银行内部人员也不会觉得事多,慢慢的会逐渐达成一种默契。在跑客户时候,有底气。制造业最核心的就是高层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定好标准之后,审批条线在做好基础分析之后的全力执行,定了就能干,说了就能做,而不是浮在面上。
落实落地转型
有了支持制造业的认识,这是支持实体经济的真金白银,几大国有银行也提出来了,要支持实体经济。
统一了思想,拟定了标准,而且就按这些标准去做去批,外加行业研究支撑,同时密切关注同业开展的好做法好模式,不断修正自己的打法。
即使有了以上这些,笔者认为这注定仍然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制造业的客群分类杂,又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当前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的阶段,有一种很悲壮的既视感。
转型说起来是简单的,这就像一场长征,我们需要一路播种,一路引导,中间甚至有动摇和反复,太需要跳出“大发展、大不良”的怪圈了。
支持制造业,实际是间接的支持企业创新,毕竟商业化才会造福社会,而承载这个的实体,光明是否会慢慢到来,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