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点沉重的话题。

  听说上海可能会敲打汽车租赁相关涉个业务,有些规范经营的租赁公司正在转移业务到天津去,还有些大型租赁公司正在跟银行沟通,将资产完全出表转移合规风险。

  很多同业说这是监*在针对租赁,我觉得悲哀的是,恐怕不是针对,只是不想看见。涉个业务有舆情风险的可能性,*管自己也有指标考核,所以还是给银行的好,毕竟银行已经有一套成熟的监管体系,而租赁还处于杂乱无章的状况,与其花心力整治租赁,还不如直接给银行。

  这其实只是冰山一隅。现在是乘用车,接下来商用车物流车,涉个的有舆情风险的可能都有政策风险。

  有的人认为那是因为易某租赁是因为以租代购而被盯上,假租赁真贷款之类的,意思是好像只要真租赁就没事了。但不只零售业务,所有的公司业务哪个不是以租代购。车主贷是贷款,融资平台贷不也是贷款,如果银行能给3%买设备,审核还宽松,谁要跟10%的租赁合作。对承租人而言,你是租赁或是贷款跟他有毛关系,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炒的,以租代购有差吗?

  真假租赁不是舆情风险发生的本质原因,而是那些做假租赁的公司,把所有的东西都弄假了,再加上客群很多都是白户,银行不要的客群,舆情特别多,监*特别烦,也在常理之中。

  如果你去看公司业务的法院诉讼,全部都围绕着假租赁真贷款在争执,但那些企业不只租赁,银行的钱也没还的。

  如果你要说谁是假租赁,在我看来,两个都很假,但合规是底线。公司业务与零售业务在汽车租赁的唯一的差别只在公司业务不会发生舆情风险而已。所以头部租赁在上海保留了汽车租赁的公司业务,而挪开了涉个业务,保留了助贷,而舍弃自营。

  无独有偶,人行官网发布消息称,按照国务院关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统一部署,为推动汽车以旧换新,支持促进汽车消费,人民、金监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放宽至100%,加大汽车以旧换新场景金融支持。

  看来就算全国都学上海把涉个业务给切了,银行与汽金公司也能轻松补上。很多人很讶异大规模设备的政策红利,汽车首先发难,但居然是给了银行。这不就是把租赁原有的市场份额给蚕食了吗。

  很多人说「设备」不就是应该是租赁的政策红利吗?

  这是一种迷思,很多人认为租赁只要够"真",自然能与银行差异化竞争。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汽车租赁举例,新车租赁够真租赁了吧。但现实上汽车租赁一直是吃银行不要的客群,把额度做满,拉开风险尺度跟银行差异化。光是车子本身不构成差异化的载体。

  但现在,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放宽至100%,我想这并不是"允许"而是"要求"银行负起在中国经济里应有的担当,即使会因此有不良资产,商业银行也得含泪吞了,以实现政策目标。

  只是这个政策目标,可能不小心波及租赁而己。

  我国正处于切换增长模式的关键时刻,低落的房地产与基建投资,需要提振投资消费活力。就如同之前银行一次又一次的在产业升级时担任的角色一样,目前不管是新能源或是新三样,中国制造袭卷全世界,而这些离不开信贷资源的倾斜支持重点产业。

  难道是因为租赁支持所以中国制造才牛逼了,不,是因为银行支持才有了世界工厂,银行才是信贷市场里的主角,所以当银行下沉,租赁市场空间将会再一步被银行挤压。这不是很正常吗?

  现在只是将过去将政策倾斜在新能源,以信贷资源做策应催生中国制造的手法,再次用在产业升级与设备更新而已。所以关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统一部署,里面如果没特别提到租赁,这也很正常。

  很多人认为租赁刻意被排除。但其实才6万亿的租赁有什么好特别去排除,整个制造业产值占了GDP近30%,120万亿的资产规模。相较起来6万亿杯水车薪。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以信贷为主的市场,银行永远是金融市场的主角,租赁只是配角,租赁再真,也不可能喧宾夺主。光中国银行一间就30万亿规模了,300间规模以上租赁公司加起来不过6万亿。

  银行就是大鲸鱼,设备怎么会是我们差异化竞争的法宝,监管只说租赁一定要有设备,但可从来没说银行不能做设备。不明白为什么银行可以做设备的人,大概率的是没经历过2012年前后,银行用反抵押的方式大面积的给中小微企业做设备的年代。

  租赁唯一的差异化竞争的方式(除了监管套利),就是弯下腰来做服务,捡漏银行不想做的业务,补充银行的不足,而不是期待所谓的政策支持所谓的真租赁,跟银行争食政策红利。

  中小微也在设备更新,银行额度永远满足不了中小微企业,企业买了设备后还需要周转金做补充,当你投放给小微企业时,银行兜底了小微企业大额资本支出,你不觉得很有安全感吗?  我们需要政策红利直接到我们口袋里才能实现增长吗?

  所以对的,即使政策没提到租赁,只要你的产品跟客群设定对了,跟着银行屁股后面走,补充银行的不足,设备更新行动方案对我们租赁也是政策利好。

  但如果现在还在强调真租赁,强调设备专业,强调自己的设备资产管理好棒棒,那可能就会被银行给辗压。到底有什么设备专业是银行学不来的,银行多的是资源,还有满山遍野的支行,多的是人天天瞅着这些设备。

  现在国有大行也在蚕食股份行与地区性银行的市场份额,很多股份行跟国有大行在政策鼓励领域的竞争业务,但一般股份行并不具备价格优势,所以在国有大行下沉时逐步被蚕食。

  难道农商行能因为被禁止异地展业,所以就能跟四大行差异化竞争,那我们又怎么能因为我们被要求租赁要很真,所以就能把设备当作差异化竞争的法宝。

  我想务实的做法应该是去找自己地区里的特色客群与产品优势,去找国有大行懒的做,不愿意做的客户,而不是跟国有大行争食政策。像台州、常熟银行弯下腰来去做微型企业客群,这就是国有大行懒的做的客群。

  现在国有大行正在蚕食股份行和地方性银行的市场份额,以量补价,以求缓解低息差困境,压力也将会一层一层的传导到租赁公司,而且压力会愈来愈大。

  有些人可能会想,这些国有大行的资产质量肯定不如股份制银行,股份制可以以自身的专业力抗,但事实上2023年国有大行的拨备、关注贷款率与逾期贷率总体好于股份行,ROE亦优于股份行。

  2023年国有大行个人消费和经营贷非按揭类零售贷款的平均增速超过40%,公司贷款平均增速达到23.64%,国有大行从股份行手中抢夺了那些股份行曾经沾沾自喜自己很专业的业务。

  放弃幻想,面对现实,股份制与地方性银行何德何能,哪来的自信能比国有大行更高的专业,国有大行是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还是缺信息能让你比他更专业?

  *管只说租赁不能假租赁,但没说银行不能真设备呀。銀行一直都不缺吃掉租賃的能力,只缺意願。

  所以你依舊认为凭真租赁的专业就可以抵抗银行的下沉吗?

  弯下腰来做服务是我们唯一能够有的转型方向,做银行不做的脏活、累活,所以监管给我们指名的方向一直是小微企业,就像老师催小学生写作业一样声声催,因为小微企业是一个很典型的需要弯下腰做服务,银行懒的做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