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钢铁行业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双重压力下,需求端明显收缩,行业呈现“供给过剩、利润承压、转型加速”的态势,盈利水平大幅下滑。钢铁企业亟需优化现金流、盘活存量资产,并加快设备升级以应对市场变化。

在此背景下,融资租赁凭借其灵活的融资模式,成为钢铁企业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在设备融资、资产变现、流动性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已有4家上市钢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累计达成48笔交易,合同总金额高达116.82亿元,充分体现了融资租赁在行业低谷期的“输血”功能。

  从合同金额来看,48笔业务中,单笔合同最大金额为10亿元,最小金额为10万元。具体来看,单笔合同金额在1亿至5亿元(含)之间最多,共27笔;在5亿至10亿元(含)之间最少,仅有3笔。

 从合同期限看,48笔业务中,单笔合同期限最长为8年,最短为1年半。绝大部分的合同期限处于1至3年(含)之间,共23笔,在总体中占比为48%。

  此外,4家钢铁企业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中,有37笔采用售后回租方式,10笔采用直接租赁方式。租赁物均为《金融租赁公司业务发展鼓励清单》中重点支持的钢铁产业设备类别。

  随着钢铁行业加速整合与低碳转型,融资租赁业务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行业深度调整期,融资租赁将重点聚焦三大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一是智能制造领域,通过设备直租等模式支持企业进行自动化、数字化产线升级;二是节能环保领域,助力企业购置余热发电、脱硫脱硝等环保设备,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三是产能置换项目,为企业的兼并重组和产能优化提供灵活的融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