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行业于2010年起市场蓬勃发展,竞争更趋于白热化。台资租赁公司凭借独特的背景,在展业中既面临与内资、外资同业相似的风险挑战,也拥有特殊的优势与痛点。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构建稳健且具竞争力的风控体系,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一、行业共通性风控挑战:台内资企业均需筑牢基础防线

  (一)信用风险(重中之重):

  1.承租人资质:台资融资租赁公司客户里微型企业、中小企业占比高,财务透明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经济波动期。需强化穿透尽调,不仅看报表,更要关注实际控制人背景、行业前景、真实现金流状况。

  2.行业周期风险:过度集中于某一周期性行业(如曾火爆的光伏、船舶),行业下行时风险集中爆发。需建立产业曝险限额管理预警机制,分散配置。

  3.还款能力与意愿:经济环境变化、经营不善导致承租人还款困难,甚至恶意拖欠。需建立动态预警机制,密切跟踪承租人经营变化。

  (二)租赁物风险:业务特性核心

  1.权属清晰与价值波动:设备权属不明(如已抵押、机型号未载)、专用性强,导致处置困难、技术迭代快,造成价值快速贬损(如3C设备)。需有严格确权流程,建立专业、动态的残值评估与管理体系。

  2.物权保障与取回不易:租赁物被非法处置、转移或藏匿;司法执行效率问题影响取回。需重视租赁物保险、GPS、物联网等监控手段,强化法律对物权保护的约定。

  3.使用与毁损风险:承租人使用不当或缺乏保养导致设备损坏、贬值。应在合同中明确保养责任,并考虑实地查验。

  (三)流程漏洞与合规风险:

  1.审批流程:尽职调查不充分、合同条款存在重大疏漏、审批不严、租后管理流于形式。需标准化、精细化业务流程,强化关键节点复核。

  2.合规压力:

  a)台资租赁公司中多为台湾地区银行业全资子公司,需受其母公司银行以『老外管瞎、厂子停摆』接受管理,更受台湾金管会高度监理。

  b)大陆金融监管政策(如杠杆率、集中度、客户分类)持续趋严且变化较快。

  c)财税政策(如增值税、计提呆账准备)复杂性。

  综上,需建立专门的合规团队,密切跟踪政策动态。

  3.道德风险:内外勾结骗贷、利益输送。需强化内控、轮岗、节点复核岗、审计监督。

  (四)市场与流动性风险:

  1.利率波动:资金成本浮动利率在降息周期中成本下降缓慢,新客户承做利率低,快速挤压利润。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如:合理搭配固定/浮动利率)。

  2.融资渠道与成本:相较于国内金融租赁公司,台资公司融资渠道相对有限,成本可能更高,影响竞争力与流动性安全。需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如ABS、银团、跨境融资……)。

  二、台资租赁公司的特殊挑战:跨越海峡的独特课题

  (一)两岸信息不对称与沟通成本:

  1.总部(通常在台湾)对大陆市场、政策、司法实践的实时深度理解存在滞后。需建立高效、专业的大陆本地化管理团队,并确保与总部的顺畅沟通机制。

  2.大陆尽调资料传递至台湾总部审核,外行领导内行、甚至总部领导与经办喜欢『刷存在感』,导致流程冗长、效率受影响。应建立专业大陆本地化审批团队并优化审批流程,明确分级授权。

  (二)文化与管理模式差异:

  1.台资租赁公司经营相对严谨保守落后的风控理念与大陆市场强调速度、灵活性的展业需求可能产生冲突。需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多维找到效率与安全的平衡点,避免过度僵化错失良机。

  2.租赁物的选择偏差,台资租赁公司为确保资产品质,喜欢以不动产为其标的,其精神已违融资租赁本资。

  3.决策审批流程较长,市场反应速度受限。需多了解国家计划经济、各地区产业重心资源、善用合法第三方数据库、并赋予大陆团队适当的决策权限。

  4.租后管理不有效与客户积极沟通协商,迳直接以法律行动,玉石俱焚。

  (三)对大陆特定风险的认知深度不足:

  1.仅敢对微型、中小企业办理融资租赁,误认为风险风散。

  2.仅敢承做小额租赁,误认为金额小风险低。

  3.台资租赁公司未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建设方针、地方保护主义、政商关系复杂性、区域经济差异大等『中国特色』风险的理解和应对经验,极可能不如深耕多年的内资机构。需持续学习积累,借助本地专业人才力量。

  4.品牌认知与客户信任度:在非台商聚集区域或特定行业,品牌知名度可能不及大型国有或头部租赁公司,影响优质客户取得。需加强市场推广,发扬专业服务与差异化优势。

  (四)跨境资金流动与汇率风险:

  涉及两岸资金调拨时,面临外汇管制政策变化、汇率波动风险。需做好外汇风险对冲安排。

  三、风控能力提升与差异化竞争策略:

  (一)落实在地化管理与经营,赋于一线决策:

  1.打造强力大陆团队:招募具备丰富大陆市场经验和风控专才的核心管理及风控人员,赋予其在授权范围内相对独立的决策权。

  2.立足特色优化沟通审批机制:利用科技手段(如:第三方数据AI判断、风控系统、视频会议)提升两岸沟通效率;建立清晰、合理、负责的分级授权体系,缩短决策链条。

  (二)聚焦优势领域,做实做精:

  1.深耕台商客户提供更贴合需求的服务:利用同文同种、文化相通优势,深入了解台商经营模式、信用状况,提供更贴合需求的服务,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进而获取内资供应链厂家,推介开展优质内资企业客户。这是最核心的差异化优势。

  2.锻造优势发挥产业纽带作用:利用台湾在精密制造、半导体、医疗等领域的优势,为大陆相关产业链上的内资企业提供设备融资服务,利用对设备性能、价值的专业理解降低租赁物风险。

  3.善用特定行业专长:结合母集团背景或股东资源,在精密制造、半导体、医疗健康、绿色能源、高端装备等特定领域建立专业风控能力和服务特色。

  (三)科技赋能,提升风控效率与精度:

  1.准确部署智能风控系统:接入外部征信(央行征信、百行征信等)、工商、司法、税务等数据,运用大数据、AI模型进行客户画像、信用评分、反欺诈识别和早期风险预警。

  2.租赁物动态监控:对高价值、可移动设备运用物联网技术(GPS、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控和使用状态跟踪,保障物权安全。

  3.审批自动化:实现尽调报告生成、合同审核、合同签署、起租等环节的自动化,减少人为错误,提高效率。

  (四)构建“全生命周期”动态风险管理:

  1.租前:强化国家发展方向、各地方行业研究,制定清晰准入标准;推行“实地+数据”双核尽调;引入独立第三方评估(尤其对专用设备、价值高的资产)。

  2.租中:建立关键风险指标(KPI)监控体系(如承租人经营数据、缴租情况、设备状态);定期(非仅逾期后)进行风险排查,勿流于形式;保持与承租人的有效沟通,此为最关键有效债权确保之方法。

  3.租后(不良处置):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灵活运用协商重组、租赁物取回处置(自建或合作渠道)、法律诉讼(选择熟悉大陆法律的律所)等多种手段;探索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

  (五)强化合规管理,勿越底线:

  1.设立专门合规岗位/团队:专职负责解读、落实大陆各项监管规定(金融、外汇、税务等)。

  2.建立常态化合规培训与审计机制:确保全员理解合规要求,业务操作符合规范。

  3.密切监管沟通:主动与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保持沟通,了解监管意图。

  四、结论:以差异化风控构筑核心竞争力

  台资租赁公司在大陆市场展业,风控绝非简单的『设门槛、拒业务』,而是『识别风险、管理风险、驾驭风险以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面对共性挑战与特殊课题,成功的关键在于:

  1.深度本地化:扎根大陆市场,组建强有力本地团队,优化决策流程。

  2.聚焦核心优势:深耕台商生态圈,发挥两岸产业纽带作用,在特定领域形成专业壁垒。

  3.善用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AI、物联网等工具提升风控效率、精度和覆盖范围。

  4.业审合一管理: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业务全流程,实现动态监控与快速响应。

  5.严守合规底线:应将合规视为生命线,确保业务『行稳致远』。

  把握台湾早期专业风控基因特质与加强对大陆市场的深度洞察、灵活应变相结合,建构起兼具韧性、效率与特色的风控体系。如此,台资租赁公司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独特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增长。总言之,『可持续增长』与『风险把控能力』的强与弱,最终将成为决定其在大陆市场成败的主要关键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