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山东省财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根据《山东省财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会决议》及《山东省财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股东会决议》,公司拟取消监事设置。目前公司正在变更公司章程,后续拟由公司章程进一步指定具体机构行使相关职权。

  多家央国企租赁公司取消监事(会)设置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11家央国企融资租赁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撤销或者取消监事会或监事。

  1月27日,中航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撤销监事会和监事的公告》。公告指出:2024年12月,经公司股东会决定,撤销公司监事会,其职能整合至公司董事会风险管理与审计合规委员会。

  2月7日,大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取消监事会及监事的公告》。公告指出,根据公司最新修订的公司章程,公司不设监事会或者监事,设置董事会审计与风险管理(监督)委员会,行使《公司法》规定的监事会职权。董事会审计与风险管理(监督)委员会由一名职工董事和两名以上外部董事组成,由董事会选举产生,依照公司《董事会审计与风险管理(监督)委员会工作规则》规定的内容履行职权。

  3月14日,国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发布《关于董事变动、取消监事会的公告》。根据新的《国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章程》,公司不设监事会、监事,由董事会审计与风险委员会行使相关职权。公司董事变动、取消监事会不会对公司治理、日常管理、生产经营及偿债能力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不影响原有各项决议的法律效力。

  4月7日,中核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取消监事会及监事的公告》: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中核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章程》进行了修订,按照修订后的《中核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章程》,公司不设监事会、监事,由董事会审计与风险委员会行使相关职权。

  6月4日,青岛城乡建设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利润分配及变更注册资本、取消监事会的公告》。公告中表示,本公司股东会审议同意取消监事会及监事的设立,并免去相应监事的职务,同意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行使《公司法》规定的监事会职权。

  6月11日,南航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取消监事会及监事的公告》: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经本公司股东会同意,现取消公司监事会及监事,由董事会审计与风险委员会行使相关职权。

  6月30日,招商局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发布《关于董事发生变动及取消监事的公告》: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招商局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章程》进行了修订,根据修订后的公司章程,公司董事会人数由5人调整为7人,不设监事会或监事,设审计与风险委员会行使相关职权。

  7月1日,广州越秀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取消监事会及监事的公告》:根据《广州越秀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章程(2025年5月修订)》,公司不设监事会、监事,由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负责行使相关监督职责。

  7月21日,深圳市融资租赁(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取消监事会及监事的公告》: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经本公司股东会同意,现取消公司监事会及监事,由董事会审计与风险委员会行使相关职权。

  8月22日,福建福能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修订《公司章程》的部分条款,取消监事和监事会设置,相应删除《公司章程》中“监事会”章节;设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行使《公司法》规定的监事会职权等相关内容,相应增加“审计委员会”章节;增设独立董事,确保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设置符合相关规定,增加“独立董事”章节。删除部分条款涉及“监事/监事代表”“监事会”“监事会报告”“监事会议事规则”的表述,部分条款中“监事会”调整为“审计委员会”,“监事会主席”调整为“审计委员会主任”等。

  监事(会)取消的法律依据和意义

  监事会为公司内部监督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对公司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稳健性等进行评估,监督公司风险管理和内控,监督董事的选聘程序等。近年来,关于监事会存续问题的讨论持续不断。有观点指出,部分监事会出现职能虚化现象,沦为“形式监督”,一些监事会的年度报告甚至模板化,未能切实发挥治理效能。

  2024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在董事会中设置由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行使本法规定的监事会的职权,不设监事会或者监事。

  2024年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公司治理监管规定与公司法衔接有关事项的通知》,对此进一步定调。通知称,为做好公司治理监管规定与《公司法》的衔接,金融机构可以按照公司章程规定,在董事会中设置由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行使公司法和监管制度规定的监事会职权,不设监事会或者监事。

  上述融资租赁公司的组织架构调整与《公司法》的修订精神一致。金融机构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继续保留监事会履行职责或者由审计委员会履行监事会职责。但整体来看,这些调整有利于降低公司管理成本,提升公司治理的灵活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