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台资租赁公司,不包括某头部台资租赁公司。台资租赁公司第2名到第20名全部加起来也跟第1名有点遥远。这里的银行系租赁公司,也不包括金租。某些金租,在中小微这还是做的很好的。

  最近新闻报导了台资租赁公司利润大缩水,许多台湾母公司甚至放低期望,只求别亏。很多人纳闷,即使不良率高了一些,但IRR够高,不也足以补偿吗?

  这里,笔者就不解释,租赁产品跟银行产品的差别了。解释的有点心累了。

  总觉得租赁产品就是用高利率来补偿高风险,请翻翻各家上市租赁跟上市银行的报表,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就不讨论事实了,好不。

  最近小微的不良率,分化还是挺大。有的台资租赁公司甚至停止投放了,但问题是,几间头部租赁公司的不良率还是挺可控的,投放规模也还在上升。

  而且与笔者合作的租赁公司,虽然都是做城投的原班人马,原汁原味,没有外部招聘,也没有做任何组织架构上的调整。但在数字化尽调与风模全面性的风险指标与操作指引的帮助之下,从去年到现在的逾期率远远远远远远低于他们原本的预期。

  今年甚至还加高了额度,松了风险尺度,更因为标准清晰,大幅减少了风控与业务的内耗,成为业务们的心头好工具。

  虽然一年多的样本数还是有点不足,基于数字化尽调的风模也不是用来直接取代专家法,但比较起有些台资租赁们的今年的发生率。这一年多来的样本数还是有点对比性的。

  想要了解风模帮助国企转型的成功案例,请与后台小助理连络。

  当然不只笔者合作的租赁公司,笔者调研的几个地方国企,在小微这不良率控制的都还不错。地方国企还是有点在地优势。

  大家都说景气不好,但正是退潮之下,才知道谁在裸泳。

  笔者最近也调研了几间租赁公司的风控人员,了解各家风险技术的差异。这里笔者得出一个不严谨的结论,其实不是台资公司水土不服,而是台资银行的思维水土不服了。

  大部分的台资租赁公司都是台资银行子公司,那真是满屏的银行思维。

  什么叫银行思维呢,就是常常不小心用合规审查的思维来代替实质信用审查。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部分的银行都是担保品拿得足足的,要不就是大型集团企业、国企之类的。对他们而言,面对最大的风险不是信用风险,而是日后合规检查时,尽职与否的风险。

  这样的惯性思维,即使到了租赁也无法改变,即使招了再多头部租赁公司的风控也没有用。因为不管是从宏观到微观,从组织的文化、到风评报告的设计,整体就是以验证为主,少有分析。

  一个外来的和尚是无法对抗整个组织的惯性,更别说母行各种审查要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授信5P里,最重要的就是资金用途的审查,因为资金用途是商机,但商机往往与风险并存。

  租赁是产业思维,资金用途的定义是为什么缺这笔钱。从过去探究起,接续现在一直到未来,连成一条现金流的曲线,从这条曲线开始架构,一家企业经营稳定性的趋势分析。

  而银行的资金用途比起租赁更加的纸面定义,就真的是这钱要用在哪,还要做贷后穿透审查。说白了,就是应付检查。他们关注检查的完美,甚于实质信用风险。

  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总想要零风险,结果带来更大的风险。

  产业租赁的风评报告是给授审会看的,真的是用来做授信决策。银行租赁的风险报告是给检查人员看的,写之前已经决定项目要不要投放了。

  想要投放,就把报告里的数字凑的整整齐齐,其实跟风控自己拍脑袋下决策没什么不同。

  这样的思维惯性,带来了整个风险评估有本质的不同。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这是认知问题。这也不是某个个人问题,而是制度带来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