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平,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融资租赁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以及信托租赁等方向的教学与科研,擅长金融机构融资管理、金融风险分析与控制、证券投资分析以及金融业务创新等。曾在国内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上述领域的论文若干篇,并为国家开发银行、上海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业务分析与决策咨询。

前言

融资租赁在某种程度上与银行信贷类似,是一种债权的融资,而对融资租赁经营风险的认识,也常常把租赁机构跟银行类金融机构相提并论。银行类机构的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目前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
第一,经济转型升级对债权类融资的资产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传统产业面临着调整,而作为未来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还未最终形成。但与银行业相比,融资租赁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不良资产的爆发主要呈现在银行业,对租赁行业的影响较小。
第二,在传统业务领域,债务危机不断深化,金融机构不良信贷资产逐步显现。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地方政府融资三大领域的危机不断深化,引起了中央高层对三大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的关注。融资租赁行业参与其中,也将受到冲击。
第三,金融结构变革将形成新的风险隐患。首先,随着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创新逐步展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将产生新的风险;其次,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能够解决风险转嫁的问题,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会形成新的风险;最后,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对传统银行信贷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随之而来的产业整合过程,也值得融资租赁行业的学习和借鉴。
因此,对于融资租赁行业而言,经营的重点是风险管控,并在风险管控的基础上提供融资服务。

金融风险及其特性

金融风险是金融产品和投融资业务现金流或收益的不确定性,是与预期水平的偏离程度。因此,风险不一定会带来损失,还有可能带来超额收益。如果能够准确把握风险,风险就能成为带来收益的要素之一。
金融产品具有三大属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这三大属性都可以从风险的范畴来解释:安全性可以解释为投融资风险,体现的是现金流回收的概率和现金流的大小;流动性体现的是流动性风险;收益性体现了金融产品风险与收益的有效匹配,这也是金融机构的经营核心。
正确认识金融风险的特征,是准确认知和有效掌控风险的基础。金融风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风险的两面性
风险是指实际结果与人们的预期出现偏离的可能性,包括实际结果低于预期时的损失和高于预期时的商业机会。融资租赁行业作为金融机构,必须要有准确识别和有效管控风险的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收益。
融资租赁机构需要对项目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和风险的关键控制点进行识别,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定价以覆盖风险。如果收益无法覆盖风险,还需要进一步对超额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或及时转嫁来排除风险。
2.机会性风险和纯粹性风险并存
在金融机构的经营过程中,同时存在机会性风险和纯粹性风险。
机会性风险是指可以带来超额收益的风险,比如股票的风险和债权类资产的风险,都是机会性风险,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带来超额收益。
纯粹性风险则是不可能带来收益的风险,比如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国别风险、政治风险等。我们可以管控纯粹性风险,但很难从中获得利益。
因此,融资租赁机构在把握机会性风险以获得超额回报,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还应该严格控制纯粹性风险。
3.金融风险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
金融风险的多元性是指不同种类的因素可以形成不同种类的风险。
就融资租赁业务来说,融资租赁风险的形成可能是承租人经营不善,现金流表现不好,甚至最后破产了,也可能是设备过度磨损,缺乏管控,或是其他意外的情况。但是进一步来看,承租人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恶化,也有不同的形成因素。比如宏观金融环境造成的利率汇率风险,和某一个行业中产生的行业风险。
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都反映了形成风险的因素是不同的。20世纪90年代将不良资产的形成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归咎于国有企业体制问题。但现在看来,当时的认知出现了偏差,90年代不良资产形成的首要因素还是产业问题——当时作为支柱产业的家电产业产能扩张、过剩到市场化去产能,造成了两万亿左右的不良贷款资产,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实行剥离,实现四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其次是区域问题,最后才是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与财务表现的问题。
融资租赁业务的操作风险会通过项目的失败反映出来,但导致风险形成的因素可能是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上,某些流程设计上,或某些人员的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由于内部人员违规下单,造成了71亿美元的衍生品交易损失,这就是内部人员的管理方面和银行系统内部控制方面出现了问题,而不能将损失归咎于资本市场价格波动或者股指期货本身。
风险的多层次性是指风险按损失的程度可以分为多个层面。这里我们将风险分为三个层面:预期损失的风险、非预期损失的风险和极值损失的风险。

 预期损失是发生概率较大的风险损失部分,而非预期损失的发生概率较小;至于极值损失,爆发的概率等于1-α,当设定α为99%时,极值损失发生的概率就是1%,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
对于三种不同程度的损失,金融机构需要采取的处置策略是不同的:对于预期损失,可以看作业务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损失,通常是通过提取损失准备金来弥补,也就是计提拨备;对于非预期损失,商业银行的处置策略是持有以大规模的资本金加以预防;而对于极值损失,由于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无法通过常规手段来管控,我们只能通过观测、识别并加以防范,如通过压力测定加以防范,而不会因为一个小概率事件而放弃一项业务。
4.风险-收益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并存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对称性是指风险和收益是能够匹配的,但从实际上来说,对称性指的是市场风险是对称的。例如波动频繁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虽然有其自身的周期性,但其风险与损失程度相对称。期货、期权的风险与收益、损失和收益都是对称的。
此外,符合极严格条件的大样本组合,如财产保险、意外保险等的风险-收益也能够实现对称。对个人而言,少量的保险费能够获得较大数额的赔偿,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是一个大样本组合,风险-赔偿损失是对称的。
然而,同样作为金融产品风险,融资租赁行业的投融资风险,除非能构成大样本组合,其风险-收益基本上是不对称的。固定收益资产,如债权资产,不论是债券、融资租赁还是银行贷款,风险-收益都是不对称的,且呈现出向左倾斜的特点。这表明整个样本,或整个资产池中,基本上没有可能获得超过合同利率的收益,而低于合同利率的收益才是正常的现象。
与债权资产不同,股权资产的对称性则向右倾斜。软银集团先后向阿里巴巴投资入股8000万美元,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软银获得了500多亿的回报。股权股票组合的收益不可能达到成功的个股投资的如此高收益,但也有可能达到50%、100%甚至是200%,这是债权资产无法实现的。
融资租赁公司需要充分认识债权资产的非对称性。债权资产的对称性向左倾斜,往往没有超额收益,但可能出现超额损失。因此其投放对象应当是风险-收益相对较低、经营发展处于稳定成长或成熟阶段的产业和企业,而应该回避风险较大的领域。但与银行业的投贷联动类似,租赁业可以开发投租联动业务,将租赁与股权投资结合起来,以股权的形式进入风险较高的产业领域。
5.可度量和不可度量的风险并存
银行贷款业务与股权投资不同,对风险的容忍程度相对较低。目前许多贷款业务都利用违约模型、死亡率模型等来评估风险。但这些模型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是统一的数据,可能全面无法反映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用数学方法度量的。
频发的、非系统性的风险可以用数理模型来计量,如纯粹由企业经营层面的原因造成的财务风险和违约风险,再就是频发的操作风险以及利率、汇率等的短期波动风险。
而由整体性因素形成的系统性风险和其他的偶发性风险则难以度量。系统性的风险往往呈周期性爆发,再就是影响较大的偶发性风险(比如类似给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林银行造成巨额损失的操作风险),它们都是难以测算计量的。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就是偶发性的泰铢贬值风险导致汇率大幅波动,引发资本大量外流,形成金融危机。
分析具有偶发特征的系统性风险,必须从宏观经济、宏观产业和宏观金融的层面综合考量,而无法从计量分析中得出风险信息。当经济市场、资本市场受这些风险影响发生转折时,计量模型就无法发挥作用。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过度信仰次贷产品风险计量模型导致的。
我们可以精准地掌握频发的、非系统性的风险,但系统性的、偶发的风险是不能事先通过测算计量来掌握的,而只能通过宏观经济金融分析以及对市场活动的观测,进而采取预防和规避的措施。
6.周期性的动态发展
金融风险一般呈周期性的动态发展,因为系统性风险是基于宏观、产业和企业生命周期产生的。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受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当房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时,大量资金流向高收益的次贷及次贷衍生品市场,形成金融资源的集聚,催收次贷市场泡沫,随后因房地产市场行情反转而次贷泡沫自然破灭,引发金融危机。这就是系统性风险从酝酿、形成到爆发的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通过微观的统计计量是观察不到的。
7.风险发展呈现量变到质变、渐变到巨变
风险的动态发展遵循量变到质变,渐变到巨变的规律。
任何金融创新都会形成一个特色,从而给金融行业带来盈利和业务拓展的机会。一些巧妙的创新会形成一个热点,导致金融资源过度集聚,形成泡沫,从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需要精准把握时机,在系统性风险爆发之前及时撤出。
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数理模型计量,只能通过识别防范、落实审慎经营原则来规避。因此,租赁公司在通过数理模型识别非系统性的、频发性的风险的同时,也应该从宏观层面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应对管理基本策略
1.承担风险以实现盈利
由于风险-收益的对称性,金融机构必须承担风险以实现盈利。这要求金融机构能够认知和掌握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并且承担或承担一部分来实现盈利。对于系统性风险,要准确认知,观察和预测周期的转折点,选择投融资的时机;此外,金融机构还需要精准认知融资企业本身的非系统性风险,合理实施投融资行为。当出现尽职调查和投融资判断失误的时候,金融机构将会承担这一部分的风险损失。
2.风险的对冲与组合定价
金融风险可以通过对冲或组合来应对。对于非系统性风险,可以掌握其风险对冲效应,进行组合投资以降低风险程度、达成准确定价的效果。金融资产可以通过收益覆盖成本的原则定价,即根据资金成本、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的水平,确定能够覆盖成本的盈亏平衡点价格,进行组合定价和风险对冲。
3.规避与转嫁风险
当风险无法承担或对冲时,需要规避与转嫁。融资租赁业务包括两类:类信贷融资租赁和标准融资租赁。
对于标准的融资租赁,要求融资租赁公司对租赁物的市场价值和残值风险有所把控。对于类信贷租赁,则要求融资租赁公司掌握承租人的信用风险,同时规避租赁物的残值风险。此外,当融资租赁公司无法把握或承担租赁物或承租人的风险时,可以选择放弃这项业务以规避风险。
转嫁风险是指通过担保、保险或资产转让等手段,将风险全部或部分转嫁给担保人、保险人或交易对手。转嫁的策略有担保、信用保险、衍生品交易、资产转让和证券化等。资产证券化作为转嫁风险的手段,当证券化产品将租赁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转让出去时,投资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也会随之转嫁。
4.防范与控制风险
融资租赁公司必须防范纯粹性风险。当我们无法规避操作风险时,只有严妨死守,优化内部管理架构,防止风险演变形成经营危机。融资租赁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融资渗透率还有很大的空间,在未来的发展中,融资租赁公司需要向银行借鉴经验,构建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和控制可能发生的业务风险。
5.资本与财务应对
资本准备应对的是非预期损失或极值损失;财务准备应对的则是预期损失。融资租赁公司弥补损失的基本方式是计提拨备,拨备构成直接的财务成本,损失没有发生时形成积累,发生时就以拨备进行核销。

融资租赁风险的种类

1.承租人信用风险
承租人的信用风险,是指承租人违约的可能性。承租人违约可能由系统性风险造成,如宏观经济导致企业经营困难,或产业环境导致经营困难。系统性风险导致的违约概率低但违约损失率较高。
此外,融资企业的经营与财务风险则会导致频发的违约风险。经营风险是指融资企业生产、经营、市场竞争、内部管理方面经营效率低,导致经营周转困难,财务风险表现为财务指标恶化,利润降低,资金周转不良,应收账款坏账增加,杠杆率过高等。财务数据反映了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是我们观察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最直接的信息途径。很多风险的计量模型,如违约模型、死亡率模型,都是利用财务指标作为数据支持的。
诚信风险则是指承租人本身可能存在信用问题。
2.租赁物风险
租赁物风险包括残值风险、运用绩效风险、通用性风险、无形磨损风险、供应商违约风险等。
租赁物残值风险是指租赁期结束时租赁物残值达不到承诺价值的风险。分析租赁物残值风险的核心是租赁物的经营现金流。
运用绩效风险,是源于宏观经济和产业技术进步产生的风险。2008年危机爆发后,造船业崩盘,很多万吨级的船舶产能过剩,当造船业恢复活力时,这些船舶却不能作为商品售卖,因为技术进步推动市场对船舶技术与品质需求的进步,2008年的船舶存货已经被市场淘汰了。
通用性风险源于租赁物的性质,是指租赁物专用性较强,收回后难以转作他用的风险。
无形磨损风险源于产业和技术进步,包括终端产品进步创新的风险。当一个产业不断发展和成长时,产品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目前的设备不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无形磨损风险就产生了;而当产业到达了成熟期,无形磨损风险则较低。融资租赁业务的无形磨损风险由承租人承担。因此,在产业成长期,融资租赁公司的核心客户应该是有实力控制无形磨损风险的企业。
供应商的违约风险,是融资租赁独有的风险,受制于有效的商务约束机制。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普遍存在于融资租赁行业,资金来源与期限不匹配,需要采用浮动利率来规避利率风险或对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采用对冲交易来转嫁。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源于租赁机构的高负债经营。负债与租赁期限不匹配,引发流动性问题,导致资金紧张。流动性风险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宏观金融因素,二是租赁机构内部的流动性管理,即适当控制杠杆率。此外,融资租赁业务风险还包括法律合规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

租赁业务风险的管理与经营策略

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充分识别、精准测算、有效管控、合理承担,以识别为基础,以测算为手段,进行有效的管控,从而承担相应风险。基本要求是现金流覆盖应收租赁款,收益覆盖风险。重点策略是宏观上的资产结构合理配置,微观上的风险技术处理。
1.系统性风险的管理与经营策略
融资租赁公司需要对宏观经济金融、产业前景、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情况有所掌控。由于融资租赁机构的规模普遍不是很大,无法通过大样本有效分散风险,因此,最优选择是重点参与某一个或几个领域,形成自己的集中优势。对于产业的系统性风险,融资租赁公司应该以风险的认知为主,在能够管控风险的领域里开展业务,对于风险程度增大到不能管控的领域,需要系统地、战略性地退出。这要求融资租赁公司对产业、技术的认知足够充分,从而合理配置租赁资产的投放结构。
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在经济增长、产业成长或技术稳定、技术进步、产品成熟定型的领域里开展业务,承担风险并盈利,但应规避经济泡沫化,或者泡沫破灭,产能过剩,技术进步较快,产品创新迅速的产业,或通过担保、资产转让等方式充分转嫁风险。
2.非系统性风险的测算与组合定价策略
对于非系统性风险,融资租赁公司应以测算为基础来组合定价。
融资租赁公司需要对承租人、供应商开展信用调查,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测算分析。目前,不少融资租赁公司还采用经验法对承租人、供应商进行信用调查。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财务分析法,资产评估法、统计分析法、数量模型法来具体测算非系统性风险。
融资租赁公司必须对租赁物的生命周期和市场价值的曲线有充分的认知,并通过建设承租人信用风险数据库,构建有效的测算、定价模型来制定基于风险测算的承租人信用风险组合定价与承担策略。
3.风险转嫁策略
融资租赁公司可以通过担保策略转嫁承租人的信用风险,或通过创新租赁模式,形成风险共担机制以转嫁供应商违约风险。当融资租赁公司无法把控产业技术进步引起的无形磨损风险时,可以与供应商、承租人共同参与,形成参与式租赁机制,从而控制融资租赁项目的违约风险。
此外,融资租赁公司还可以采用租赁资产的转让策略,即资产转让和资产证券化,将风险转嫁给资产的购买者。利率和汇率敏感性缺口风险的交易、保险策略、信用衍生品交易等方法,同样可以有效转嫁风险。
4.风险管控策略
融资租赁公司可以采取风险管控策略,对承租人与供应商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融资租赁公司除采取保证金策略来管控承租人的信用风险之外,还可以采取业务监控策略来管控风险。业务监控策略对于在某个行业专门开展业务的租赁公司来说是一个强项。租赁公司熟悉行业规则和供应链情况,能够有效掌控承租人的业务链,管控租赁物采购、供货过程,有效控制租赁物及物权;通过收益权质押或承租人股权质押,能够有效掌控承租人租赁物使用、业务经营状况和经营现金流;此外,融资租赁机构还需要完善租金的催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