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在中国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租赁方式引进第一架波音飞机,中国东方租赁公司成立,已是几起几伏,个中酸甜苦辣、风风雨雨,在业界早已为人熟知。以2007年第二版《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出台为标志,近十年来,中国融资租赁业得以迅猛发展。截至2017年底,各类融资租赁公司注册家数近9100家,注册资本达3.2万亿元,合同余额规模超6万亿元。行业的税收、监管、法律、会计等四大支柱构架基本形成,行业的发展环境得以配套完善。各级政府逐步认识到融资租赁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功能与作用,国务院于2015年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8号)和关于《促进金融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9号)文件,各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扶持融资租赁发展的专项政策和优惠条件。上海、天津、广东融资租赁业发展的三极格局已经形成,同时也带动其它省市,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融资租赁发展。

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行业中涌现了一批具有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国际化、投行化的融资租赁公司,诸如,工银模式、交银模式、狮桥模式、中关村模式、国药控股(中国)租赁公司模式等等,对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和示范作用。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端也从单一的银行贷款向银租联动、投租联动、信租联动发展,保险、基金资金也逐步介入融资租赁业。也开始出现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方向的发展,租赁资产ABS规模出现快速增长,同时也涌现一批在境内外独立或整体上市租赁公司(包括新三板)。
更令人憧憬的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政策与导向,予以融资租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国家关于高端装备制造业4.0版规划、一带一路、供应链金融、跨境及离岸租赁、军民融合、长住公寓等等,对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与挑战。在我们看到中国融资租赁业近十年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应客观、冷静地分析业内发展良莠不齐。以往发展的十年,可谓是“风起云涌、乱象丛生”。

一、中国融资租赁业现行主流经营模式下存在的若干问题的反思
 在我们分析和反思现行融资租赁业存在的若干问题前,我们首先需要清楚有关融资租赁(租赁)的基本属性:
         ❧1.租赁聚焦的是“融物”,由此而形成的物权是租赁的核心内涵或本质;
         ❧2.由物权而衍生出的债权债务关系(承租人在融物的同时实现了融资),表现为租赁的某种金融属性(有时,我们将其作为“设备金融”的一种工具);
         ❧3.租赁由融物开始,形成了法律上的所有权(实际意义上的留置或处分权)与经济所有权(占有、使用、收益)的分离,这是租赁属性的法律意义上反映;
         ❧4.租赁由融物开始,出租人物权的投入,必然的要求在租赁期租金回笼以及租赁期满后的余值处理上获得回报。因而,租赁具有天然的投资属性。在理解上述基本属性前提下的各种租赁交易结构与方式可设计的想象空间很大,应据实而为。不必刻意去谈什么是真租赁、伪租赁。但回租是客观存在的,无需否定,是类信贷或其它什么归纳。欧美及中国在税收上都已明确就是贷款服务理解。
    个人不赞同租赁的本质是融资,这是对租赁的偏离,方向性上会产生误解并本质上否定了租赁产生与发展的本源。我们不能就现状而去否定租赁的本质属性,否则我们就不必去理会现在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方向性上的问题。三十多年的历史验证了这一点,以往几经波折教训值得反思。

   1.业务模式单一,过度同质化竞争,聚焦价格战,边际收益下滑,两极分化严重。
   2.发展规模与市场渗透率不成正比,大大削弱了融资租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真实贡献度。
据不完全统计,现行融资租赁业务中,回租业务占比达80%以上,而如此之高的回租比例,大大影响了融资租赁的市场渗透率。市场渗透率有三种解释:
  (1)从设备金融角度,有设备市场渗透率,表示当年社会新增设备投资中,以(融资)租赁方式获得的设备投入的比例;
  (2)从社会GDP角度考,表示即以融资租赁方式投入而产生的生产值总额占社会GDP总额的比例(通常因难以计算而一般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表述);
  (3)广义的市场渗透率,即当年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含房地产投入)总额中,以租赁方式投入的占比。时下,常有业内人士估计2017年租赁市场渗透率为7%左右。本人客观分析认为,这个数据值得商榷,究竟是指哪种市场渗透率?是指第二、第三种渗透率,本人认为不可能如此之高。即便是更谨慎的以第一种市场渗透率概念去分析,估测在2-3%之间。而本人更倾向于以第一种概念表示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可见,近十年的行业迅猛发展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真实贡献度是不成正比的。甚至,在行业内存在不少“影子银行”业务(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表现为:期限错配、信用转换和高杠杆、规避监管、资金流向隐蔽等,如融资租赁公司开展的委贷、通道业务(尤其是外汇监管套利)等。

   3.对实体经济的市场细分包括但不仅限于对行业或产业的上中下游链、各类设备、客户端的缺乏深入分析与研究而导致对实体经济“望而生畏”。心中没底,自然没有科学的切合实际的业务方向清晰化而造成市场定位模糊,缺乏专业化的行业准入标准与相应的专业化的风控体系及决策体系,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则步履蹒跚。过度的同质化竞争、价格战、高比例的回租业务,以及2014年开始的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蜂拥而上,事实上就是这种惰性思维和行为的反证。
    4.规模攀比,“规模为王”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状况下引发的问题是:
  (1)比规模、拼价格,边际收益下滑;
   (2)陷入资本充足率陷阱。规模上去了,自然杠杆上去了,要再上规模,只能增加资本金,周而复始,则资本充足率、高杠杆始终是一道横亘在我们一大批融资租赁公司在“垒规模”的同时面临的不可规避的难题;
   (3)过度同质化竞争下的“垒规模”,必然导致在后期发展方向调整,业务结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上基本成为空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尾大不掉”;
   (4)在现行经济、金融政策等环境下,以及在追求“规模为王”的行业环境下,过度同质化竞争必然导致风险积聚;
   (5)“名义租赁物”的过度滥用,乃至虚拟租赁物并生了大量的合法、合规性风险;
   (6)盈利模式单一,倚靠“滚雪球”方式,支撑历年的业绩,“重资产”现象极为普遍;
   (7)缺乏创新动力,经营模式更多是依赖“被动式”惯性思维进行;
   (8)缺乏主动的流动性管理。

    租赁公司流动性风险是指租赁公司虽有清偿能力,但在假设的极端不利情况下现金流缺口以及风险指标的变动,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支它付义务的风险。大额租金逾期、汇率或利率市场大幅波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等都有可能诱发流动性风险。

    (1)融资结构,租赁公司资金80%以上来源于商业银行信贷,这意味着,当商业银行遭遇流动性风险或周转、调度需要出现无法对接或抽贷时,租赁公司几乎只能“坐等传染”,租赁公司除了自救或股东救助外几乎别无他法。
   (2)业务结构,目前我国租赁公司的业务模式以售后回租为主,直租为辅,售后回租业务与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业务比较类似,但租赁资产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建筑工程设备、工业装备和基础设施不动产等方面,相较于银行的信贷资产,租赁公司的资产流动性普遍较差。
    (3)短借长用,融资结构及期限的错配、融资集中度过高等因素。租赁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借款,平均期限在一到三年不等,但租赁公司的项目期限一般在三年以上,“短借长用”导致期限错配严重,加上普遍存在的融资结构的单一化,为租赁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埋下隐患。
    (4)赚取息差是大部分租赁公司的盈利模式,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又是赚取息差的重要来源,加之负债端集中度高,资产端流动性差,租赁公司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比银行高的多,但防范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措施却极为有限,凸显租赁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脆弱和迫切。
    (5)外部因素: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包括: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 外汇政策等对市场流动性及租赁公司本身流动性的影响。金融市场因素:包括市场结构、市场机制、行业竞争以及季节性、临时性、制度性和技术性因素等对市场流动性及租赁公司本身流动性的影响。
    (6)经营管理因素:包括资产质量恶化、过度扩张、资产运营效率下降、经营计划和预测问题、资金调度问题、融资能力和成本变化对租赁公司流动性的影响。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等其他风险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其他各类风险的发生都有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传导效应。
    (7)缺乏对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现金流风险管理”是租赁公司正常经营状态 下的一种现金流缺口测算工具,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流动性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租赁公司在假设的极端不利情况下现金流缺口以及风险指标的变动,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危机进行评估预警,进而采取必要措施防范风险进一步恶化,包括现金 流限额的制定、融资应急计划的设计等。
  (8)其他因素: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等其他风险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其他各类风险的发生都有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传导效应。
  (9)出于股东诉求及业绩考核压力,以及部分公司股东(包括上市公司)兴办融资租赁公司的短期性利益动机,导致一大批融资租赁公司决策层管理的短期性目的较为普遍。

   5.融资租赁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融资租赁行业合格从业人员应当 是“复合型”人才,其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应涵盖市场、产品、贸易、财务(金融)、会计、税收法律等等,需要持续学习。近十年,融资租赁公司注册数量的突飞猛进,客观地说,行业内人才队伍素质可谓是“泥石俱下、鱼龙混杂”。在人才匮乏的同时,也存在过高的市场流动性,一定程度上给许多租赁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经营带来负面冲击和经营的不稳定性。上述状况的存在,客观上也给不少租赁公司带来极大的操作风险乃至道德风险。

    “6.构建良好基础资产池,以及对期限管理的重要性性认识不足,多元化融资与融资创新成为“空中楼阁”。基础资产池首先就是公司各类存量租赁资产的总和。怎么样构建良好的基础资产池,当然业务方向及定位的清晰是前提,良好的基础资产池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可变现能力强(流动性),公司一旦形成“重资产”格 局,会直接影响公司经营资金的良性循环;
  (2)租赁物的通用性、先进性、保值性和处置空间;
  (3)客户情况的了解、穿透性管理(看得见、管的住、穿透式管理,了解最终资金流向、客户的动态情况),简单说,就是对租赁物及相应客户刨根问底,做到心中有底;
  (4)客户集中度。
一家租赁公司没有良好的基础资产池,很难做到融资的多元化,如,银行保理、ABS、ABN、同业交易、以及其他对应项目和资产的灵活、便利的融资渠道;
所谓期限管理,对租赁公司而言,主要是负债端与资产端的结构匹配,包括了负债端中各期限的资金成本、负债时间如何与租赁合同期限、租金回笼设计及其相对应的现金流安排及收益率安排,没有科学的期限管理实际就是一种典型的短期行为表现。
综上,直接导致的结果是租赁公司普遍存在主体信用评级低,债项信用评级低状况,不可避免出现融资难、融资贵,对其流动性管理和业务发展带来直接的冲击。
银色金属分割线
    7.对专业化、综合化经营思路认识不足,忽视专业化与综合化经营的矛盾。我们强调租赁公司要走专业化道路,方向没问题,但不能简单、机械理解。如果我们说某公司在汽车、工程机械、医疗等行业投了一些项目,这就成了专业化,个人认为不能简单下此结论,专业化要体现:
(1)投向专业化,这是大家容易取得共识的;
(2)交易模式—租赁产品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切实满足客户的需求;
(3)穿透式运营与管理,对行业及行业产业链各端有深刻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户梳理分类,发掘各端客户的特点和需求,包括对行业发展的周期性、成长性等分析。在产品组合上提升与行业发展预判及客户真实需求的契合度,实现行业及客户的分类管理;
(4)产业链中各端客户及资产的结构合理分布,实行资产管理的专业化;
(5)准入门槛、评审批流程、风险管理决策、相关制度的专业化;
(6)风险与定价的专业化;
(7)行业研究的专业化;
总之,专业化不是简单的讲投向,而是覆盖业务、风控管理、决策链全流程的专业化。综合化经营通常将资产分布在多个行业,有利于风险分散和对宏观经济及各行业的周期性的应对,起到风险对冲,获取市场平均收益率。但问题是对投向及租赁资产结构是主动确立、摆布还是被动式地任其形成,个人认为,综合化经营适用于大型银行系租赁公司(其本身就被定位为银行公司产品线上的一个产品,基本附属于银行信贷服务)和大型第三方租赁公司(通常有强大股东背景)。于大多数租赁公司而言,综合化经营下客观存在以下问题:
(1)公司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及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的了解,通常有滞后性;
(2)对各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与分析,具有较大局限性,不具备也不可能具有对各行业的周期性变动及行业内诸多不确定性有全面,主动深入理解和掌握;
(3)往往采用一套制度、标准、流程、风险管理要求去套用每个行业,容易产生惯性思维和惰性、被动的进行综合化经营;
(4)风险与定价的机械化;
(5)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和滞后性;
以上因素综合,在不具备综合化经营条件下,极易积聚风险;不简单的追求形式上的专业化,也不简单否定综合化经营(如银行系租赁公司具备综合化经营条件),做专业化就要做真正的专业化,综合化经营基本适用于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的租赁公司和大型第三方租赁公司。其余的大部分租赁公司的综合化经营基本是被动式,由此形成规模、风险、收益的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