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企业人士看来,医改是医疗器械行业难得的机遇。企业开始不顾一切地迎合这些“金主”的喜好,基层医院大肆采购,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出现了。

    一方面,企业虽然能够针对基层医疗机构设计出产品,但是很多企业却难以把服务和售后跟上去,众所周知,医疗器械行业和其他医药产品一样,其销售方式都依赖经销商,很多服务和售后的职能都由经销商来承担,但是,经销商对基层医疗机构根本没有足够的覆盖能力,从医改启动以来,此类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还曾经对此问题提出批评。可见,基层怎么做也不是轻松的话题。如果售后和培训跟不上,基层的医疗器械推广只能继续蒙尘。

    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能否把医疗器械用起来也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于正在疯狂采购的大型医疗设备,需要考虑采购什么样的医疗器械设备,也要考虑医疗机构有能力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固然企业的培训和售后很重要,但如果与此相关的药物治疗无法开展,这样的检查也没有什么意义。根据卫生部的规划,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保基本”,而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如果采购一些核磁共振、超声设备,很可能无法应用起来,因为检查做完之后就要开展治疗,但是,基层医院又无法销售这方面的药物,治疗自然无法完成。以骨科为例,就算基层医疗机构能把片子拍了,但接下来的手术和药物治疗不能进行,久而久之,还不是要劳烦病人转而求助于大医院,最终基层医疗器械只能沦为装门面的“样子货”。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卫生部门的官员还是基层医疗机构持币跃跃欲试的院长们,都应该考虑配置器械的成本效益。我认为融资租赁恰恰就是基层医疗机构现在可以考虑的、能够体现较高的成本效益的模式。

    医疗器械租赁在国外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国内不少民营医院都采取了这种模式,以轻资产的方式发展医疗服务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国外不少大医院也愿意采取这种模式,可以降低采购的成本,还可以给患者提供相对较好的医疗器械设备。

    对于中国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融资租赁也是讲求成本效益的办法。租赁的价格毕竟比直接购买的价格低很多,就算出现用不上以及售后的问题,造成的损失也不大;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促进医疗器械的库存消耗,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服务。

目前,医疗器械跨国生产商和一些国内生产商都在中国开展了这样的业务,照此看,融资租赁开展起来并不是一件难事。
    企业虽然能够针对基层医疗机构设计出产品,但是很多企业却难以把服务和售后跟上去,众所周知,医疗器械行业和其他医药产品一样,其销售方式都依赖经销商,很多服务和售后的职能都由经销商来承担,但是经销商对基层医疗机构根本没有足够的覆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