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承租人能承受的irr可以甚至最高到9%,当然他也有4%,5%,6%或更低的这种银行机构和其他资方,只是如果你报到9%,他大概率也会根据时间节点提款,甚至再往前,7、8年前,十几的成本甚至也能接受。

  为什么?当时的环境,银行忙着放款给地产企业和个人房贷,租赁公司主要精力还是平台,很少有机构资金会新增流入基础化工等行业,况且基础化工长期来一直被银行等机构定义为过剩行业,于是少数支持实体经济和化工行业的租赁公司就有了比较大的溢价空间,有时甚至不是成本问题(当然也不能高的太离谱),就是能不能有额度给的问题。

  只需五年河东、五年河西,监管政策倒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承租人们逐步完成技改且经营一直稳定、租赁公司们回头复盘原来基础化工虽有周期但是下游需求一直稳定、且政策对新增产能管控较为严格、重资产营收很大现金流极好,吸金量还挺大,银行们也逐步提高了政治站位。如果再有些诸如股东背景、上市公司、行业排名的其他亮点,这不就是大金租大商租的目标客户么。

  于是租赁公司(还有银行)们一窝蜂的又攀上去,资金的供需先发生了量的变化,承租人开始控成本了,两年后,更多的租赁公司介入这个行业,于是发生了质的变化,承租人不但控成本,还要看租赁公司的资质是否能给他加分,是不是银行系金租、是不是金租、是不是央国企商租、以及和经办和领导的关系如何、之前是否合作紧密、审批速度等。

  现在直接要求4%以内,能满足了要求再对接,准确的说是3.5%内,4%以内可不敢保证能提,准确的说是基本不会提。

  还需要跪舔承租人,各种找关系,因为是新建设项目的直租,租赁公司的竞争对手不是租赁公司了,是银行,准确的说是一个银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