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5年逾7000亿的规模神话

作为与银行信贷、股票、债券、期货并列的全球五大融资方式之一,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发展历史只有31年,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谷到复苏的艰难历程。

1981年4月,在“引进外资”的背景下,中外合资的“中国东方国际租赁公司”成立;同年7月,其与内资机构合作成立了“中国租赁有限公司”。这两家融资租赁公司的诞生可以说是我国融资租赁业起源的标志。不过在随后长达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同很多新生事物一样,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土壤还不成熟,大量融资租赁公司遭遇了破产清算或者无声无息消失的行业阵痛,新的融资租赁公司的设立一度举足不前。到1997年,由于融资租赁公司整体经营困难、外债压力增大,银行资本曾被要求退出融资租赁业,并禁止银行给融资租赁公司提供信贷资金,金融租赁到了崩溃的边缘。

转机出现在2007年,12年没批一家新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部门重新出台了新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银行资本重返融资租赁市场,向行业注入新的血液。

2007年底到2008年间,首批进入国务院试点的工行、建行、交行、民生、招行和国开行,陆续以独资和控股的形式开设了金融租赁公司,这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之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它的出现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及竞争格局。

因首批试点公司业绩显著,2010年初,国务院启动了第二批金融租赁公司试点,除了银行资本还增加了中石油等大型央企。

从2007年11月28日首家银监会批准的金融租赁公司——工银租赁正式开业到今年10月18日北部湾金融租赁公司开业为止,五年时间里,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达到20家。这20家租赁公司与商务部监管的30多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以及同属商务部监管的内资租赁公司形成我国融资租赁业“三分天下”的局面。

三类融资租赁公司合计近300家,注册资本金合计近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金融租赁公司资本金超过500亿元。

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曾表示,金融租赁公司虽然数量少,占比小,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资产质量较好。五年来,金融租赁公司在治理架构、风控体系、营销渠道、人才培养、专业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获得较大提升,推出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租赁产品,行业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开始进入正常运行轨道。

从零到逾7000亿,一个传奇正在书写。最新数据显示,至2012年9月末,不包括近期才成立北部湾金融租赁公司在内,银监会监管的19家金融租赁公司资产总额达7300多亿元。

而2012年上半年这19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3.11亿元,同比增长70.26%,利润总额61.19亿元,同比增长47.59%,净利润46.9亿元。

其中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依靠母行背景,具有资金力量雄厚、融资成本低、信用信息完善,客户群体多的优势,发展更加突出。

以工银租赁为例,五年来,截至2012年9月末,工银租赁境内外总资产已达1100亿元,利润逾45亿元,实现了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

同时,工银租赁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净利润三项指标的占比分别为14.7%、13.8%和10.9%,行业优势明显。

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金融租赁在国际上是仅次于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的第三大融资方式。五年来,随着金融租赁公司经营实力和管理水平的明显增强,金融租赁公司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金融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服务于实体经济。正如工银租赁总裁丛林所言,如果脱离实体经济,将造成虚拟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产生金融泡沫,助推通货膨胀,并最终伤害到实体经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其价值创造必须源于实体经济的真实价值。

与信贷、债券等基于“企业信用”的融资方式不同,金融租赁发掘的是租赁物本身具有的信用,正是这种特点使得租赁成为产融结合的最佳“催化剂”。

融资租赁业能有效促进产融结合,拉动投资需求。李晓鹏指出,租赁公司直接购买租赁资产,提高了制造商的销售规模,扩大了承租人的资产投资,增加了社会投资。对实体企业而言,由于融资租赁可以使承租人在未完成资本积累的情况下,只需要较少的资金投入就可以引进设备,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实现了资产轻量化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实体企业还可享受到部分税收优惠,避免设备过时淘汰的风险。

李晓鹏表示,融资租赁也有助于促进贸易平衡,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升级发展。当外需不振时,租赁公司通过探索出的“中国制造+中国金融(租赁)”的海外发展模式,可从国内购买产品并租给国外企业,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并把中国制造业推向国际市场。融资租赁可减少贸易统计中的出口额,减少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阻力。

近年来,金融租赁涉足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航空、船舶业、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等多个被列入国家振兴规划的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更有意义的是,融资租赁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力工具。通过发挥金融租赁的特点和行业优势,在帮助消化产能过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以及支持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蔡鄂生在今年5月指出,金融租赁公司在装备制造、工程机械领域累计投入超过800亿元,有效缓解了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的供需矛盾,并在绿色能源、节能减排、公共交通、农业机械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同时,金融租赁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模式,对中小企业租赁业务累计投入近100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

工银租赁自成立以来,就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从2010年起,工银租赁就开始开展中小企业租赁业务,2011年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租易通”产品,这是国内信贷业务与租赁业务相结合的首个标准化、结构化产品。

租易通包括两种业务模式,一种是与母行工行合作推出的代理中小企业设备租赁业务,其中典型的“租赁+保理”产品,通过与银行的联动,可以有效弥补租赁公司对中小企业业务营销和管理半径不足的问题,另一种是与制造商合作的厂商租赁业务。该业务模式下,厂商向公司推荐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同时为该承租人的租金偿还义务承担担保责任,公司审定同意后为该承租人提供融资租赁服务。

中小企业对租赁公司而言本身也是很大的业务机会。截至2011年底,工银租赁与浙江、江苏、广东、福建、河北、江西、安徽等21个省市中小企业有合作,中小企业客户占公司客户总数的70%,累计发放租赁款80多亿元。此外,工银租赁还分别与浙江、江苏省金融服务办签订了100亿元中小企业租赁的战略合作协议。

在“创新”中迎接下一个五年

五年,从无到有的实践;五年,金融租赁的独特价值正在逐渐被市场认知。

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对于年轻的金融租赁业,无论是资金来源、产品模式、还是风险管理等等所有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用开拓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手段解决。

金融租赁公司自成立以来,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一直成为行业发展的桎梏。金融租赁公司的融资途径主要是股东增资和银行贷款两类,其中银行贷款占到了80%。

虽然多家金融公司已经或正在筹备发行金融债,但受制于各种原因,成行者寥寥。金融租赁对信托、租赁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方式远未充分利用。

工银租赁金融市场部董事总经理左兴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长期只有银行借款、股东增资这种单一的融资工具,财务方面的灵活度就不够了,我们需要更大规模地和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去结合融资,但这方面目前为止结合得还不够好。”

一些融资租赁公司在拓宽融资渠道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渤海租赁通过租赁产业基金、海外租赁基金等方式进入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并以借壳上市的方式打开了公募股权融资的渠道;鑫桥联合融资租赁主要采取资产支持债券(ABS)融资;远东国际租赁公司则于2011年3月成为第一家在香港联交所IPO发行的融资租赁公司。

而对以金融机构身份接受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而言,资本市场的融资大门尚未真正敞开,它们需在现有监管框架下努力进行融资创新。

例如工银租赁,一方面努力增加银行授信,一方面积极探索长期负债来源。工银租赁副总裁陶梅透露,目前该公司已获得数十家商业银行的综合授信共计1500亿元。

近年来,工银租赁先后发行了我国首笔租赁个人理财产品和信用借款型信托理财产品;成功进行了应收租赁款保理创新,并积极开展资产转让业务;率先进入境外金融市场,融入外汇资金;获得了同业拆借资格,并成为首次利用外债指标的租赁公司。

在租赁业务模式创新方面,工银租赁立足“大业务,大客户,大市场”的市场定位,通过首创具有中国特色的“保税租赁”业务模式,利用“境内关外”的税收优惠政策,打破了国际租赁公司长期垄断国内飞机租赁市场的局面,开发了国际飞机制造商等优质客户,为开拓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工银租赁还充分利用租赁在资产投资、财务优化、物权控制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了进出口租赁、结构资产融资、财税优化等创新服务,丰富了产品线。

当前,不少租赁公司在关注国内市场的同时,开始放眼国际市场。工银租赁、民生租赁都在深度试水国际业务。一方面扩大飞机、船舶租赁的境外业务比重,推进自有机队和船队的建立,另一方面挖掘设备出口及海外工程项目开展的业务机会,将国内设备租赁到国外去。

中国核电、风电、石油、汽车、通信等行业领先的企业已经具有较强的“走出去”实力,伴随这些企业国际业务的开拓,必然带动国内金融租赁公司业务延伸至国外。

同时在国内,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潜力巨大的中小企业等共同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构筑了巨大的需求市场。

从十二五规划纲要看,2015年GDP将达到55.8万亿元,年均增长7%。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可能会适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十二五规划中又将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鼓励金融创新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都为金融租赁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预示着金融租赁业务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机构预测,到2017年中国GDP将达到64万亿元,按照金融租赁行业的GDP渗透率2%计算,预计到2017年金融租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

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下一个五年,金融租赁公司有望“二次”腾飞,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