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七号”半潜式钻井平台有望被投放至中国南海作业,以满足那里对中深水区域钻井平台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样引人关注的是,不久前由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简称“工银租赁”)交付给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这座平台,是国内金融租赁公司首次涉足海工平台租赁领域,这也为中国的海洋工程装备业开启了一种全新模式。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副总裁纪福星。

记者:请介绍一下“南海七号”钻井平台租赁的具体情况,是属于何种模式的租赁,租赁期限是多长?

  纪福星:“南海七号”是工银租赁,也是国内租赁公司首次采用金融租赁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海洋平台的使用服务,该项目租赁模式从会计认定上为融资性租赁。租赁期限为5年,从平台维护升级结束并交付给中海油服后开始计算。

记者:工银租赁是基于何种考虑进入到海洋工程市场?对海工装备租赁市场的前景有何判断?

  纪福星:海洋工程装备直接服务于海洋经济,特别是海洋能源、资源开发的市场。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确立与实施,对海洋工程装备的需求将会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当中为租赁业务的介入提供了很多的市场机会。

  因此,从去年开始工银租赁就投入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对海洋工程市场的租赁需求和租赁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同时将业务范畴从传统的船舶租赁业务扩展到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希望海工市场成为工银租赁新的业务增长点。这一调整也是符合国家产业规划与政策。目前,工银租赁海工租赁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

记者:在能源设备租赁领域,如果按照细分行业来说,电力、煤炭、油气、新能源等,哪一个板块金融租赁的市场空间最大?

  纪福星:金融租赁服务在这几个细分市场都有很大程度的参与,这些产业可以视为整个能源链条中的不同表现形式。电力市场属于产业链中终端消费类市场,所以会略有区别。从金融租赁企业拓展业务角度看,这些市场都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当前,工银租赁的设备金融租赁业务在电力、煤炭、新能源等领域就有很大程度参与。

  目前来看,国内的金融租赁企业在这些领域的业务大部分集中在境内。因此市场总体容量有一定限制,当然我们也正在积极努力向境外拓展电力、煤炭、新能源等领域的业务。从总体市场容量看,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与生产除了国内具备较大市场空间外,国际市场空间也很大,市场竞争充分。因此从长期来看,油气产业表现出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与需求量,当然,对于新能源领域,工银租赁也保持着持续关注。

  记者:在能源设备租赁领域,工银租赁还有哪些成功案例?

  纪福星:能源设备范畴较大,工银租赁在煤炭、电力等领域都有很大投入。工银租赁有两个专门负责设备金融租赁业务的部门,操作了很多相关项目。

  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除“南海七号”项目外,我们与世界领先的海洋工程船服务公司法国波邦刚刚达成了合作框架,租赁物为海洋工程服务船舶。此外,工银租赁还正在就一些钻井平台、钻井船的租赁业务与境内外的客户进行商谈。

  记者:能源行业特别是海洋油气行业对金融租赁业务的需求与其他行业有何不同?

  纪福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装备的购置成本较高,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其次,海工装备的运营期限较长,需要有长期资金做为匹配。第三,海工装备的最终使用方多为油气开发公司,对装备服务的可靠性要求较高,议价能力也较强。最后,海工项目办理时间的要求也较高,以保证设备能够及时交付,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这客观上也要求租赁企业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确保项目的快速推进。这些都要基于对海工市场和海工装备的充分理解和认识。

  记者:能源企业很多是“不差钱”的大型央企,这些企业对金融租赁业务的需求是否强烈,金融租赁对这些企业来说,吸引力在哪里?

  纪福星:“不差钱”并不等于不需要融资,海洋工程装备是高度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动辄就上亿美元,即便是资金充裕的大型央企,如果要在短期内实现在海工装备上的大幅度提升也要考虑负债比例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租赁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财务报表,通过一些表外的资产安排,使这些企业将主要的精力和资源放在提升经营能力和技术研发方面,这是传统的信贷业务所无法实现的功能。从资产出发,努力发掘租赁业务的本质特性,才能够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海工装备这类实体经济的发展。

  记者:金融租赁业务能够从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帮助能源企业和海工企业拓展自身的发展?

纪福星:按照我们的理解,海工企业是装备的提供商,而能源企业是海工装备的最终使用方。形成有效的海工装备,除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因素之外,规模大、期限长的资金参与也是重要的因素。

  因此,金融租赁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将制造商、运营商与最终使用方有机的连接起来,这种连接不仅仅是建立在资金支持层面,更重要的是租赁公司通过名义上拥有资产,从资产层面起到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