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主办的“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峰会”在广州南沙自贸区召开。中国租赁联盟召集人、联合租赁研发中心主任杨海田应邀出席并做“融资租赁与供应链金融”的主题发言。杨海田在发言中提出,租赁业要努力打造一个强有力的租赁供应链。

杨海田认为,供给侧改革是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银行业、证券业先后提出打造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举措,租赁业也不能缺席,建议要利用五年左右时间,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租赁供应链。这既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总体要求,也是行业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从行业的实际情况看,也是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

租赁行业的金融属性已经确立,行业的转隶工作即将完成,这是租赁供应链得以形成的前提。目前,我国租赁行业已达到相当规模,截止上年年底,业务总量已经达到0.96万亿美元,接近世界业务总量4.16万亿美元的四分之一,成了次于美国的第二租赁大国,这是租赁供应链形的形成的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经过近15年的发展,租赁行业的内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融资租赁企业已达到12000家,大中型企业占比不到10%,却拥有80%以上业务总量;虽然全国31个省市区都有了租赁企业,但东部沿海企业占到85%,中西部地区不足15%,从业务结构看,售后回租业务占75%,直租和转租等业务只占25%左右。从这一意义上讲,打造租赁供应链也是整个行业通过自身改革和创新、来解决自己问题的需要。租赁供应链的总体目标应是,利用约五年左右时间,形成三个具体供应链:

第一,形成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资金供应链,争取有更多城市和地区,如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那样,使租赁业的资金供给比例达到30%左右;

第二,形成与卖相并列的第二产品销售链,在内贸和外贸中,使交通装备的租赁占比达到60%;机械装备的租赁占比达到50%。

第三,形成与买相并列的第二社会消费链。争取在更到的城市和地区,汽车租赁占比达到60%,住房和厂房租赁占比达到40%,耐用消费品的租赁占比达到50%。

杨海田认为,对租赁行业来说,供应链的形成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如:必须进一步提高租赁业的社会认知;租赁业发达的城市和地区,要自觉地将行业的发展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有关部门要实行租购同权政策;政府采购引进租赁机制;要形成银行、证券、租赁的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