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在科技与经济社会不断交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数据也在不断更新和沉淀。积累的海量数据已成为社会基础性战略资源,蕴藏着巨大潜力和能量。2017年,国家提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数字化大国,杭州更是以其独特的创新创业氛围成为国内的数字经济中心。

  融资租赁行业在经历近10年的爆发式增长后,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一方面,当前市场上的近万家租赁企业,业务领域和业务模式雷同,主要经营单一的“类信贷”模式业务,行业间的竞争是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另一方面,金融业脱虚入实,回归本源是大势所趋,首先,随着利率市场化持续深化,传统利差收入不断收窄,其次,政府对金融监管的总趋势是趋严、趋紧,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来严格控制金融风险,单纯以信贷形式存在的融资租赁公司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上升。因此,我国的融资租赁行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后,正逐渐进入到一个一般性增长、同时又是激烈竞争、转型、分化的新阶段,行业的创新升级将是新时期租赁行业发展的主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数字经济与融资租赁行业相融合,创新的挖掘新应用场景、新业务模式以及新的盈利增长点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从需求角度来说,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经历经济增长动能的新旧转换和增长模式由高速向质量转型的关键时期,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另一方面,包括银行、融资租赁等传统金融企业虽然拥有品牌的权威性、业务的专业性及多年沉淀的线下数据,由于自身以人工为主的运营模式的局限,难以覆盖日益多样化的消费场景,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消费体验需求。

  从供给角度来说,一方面一大批新兴互联网企业、创新的互联网应用为数字化企业服务提供了优质的技术土壤。另一方面,不可否认,数字科技企业资金规模有限,无法与传统金融机构雄厚资本相抗衡,只有通过与传统金融服务企业合作,对其业务进行升级,实现线上线下海量数据的整合分析,打破时空限制,才能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对客户做更精准的筛选及服务匹配,实现服务效率和效益的双重提升。

  目前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了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从场景、用户、产品、运用等各个维度对传统金融服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融资租赁从其行业特性来说,兼具“融资”和“融物”的特性,作为实体经济和金融产业间的枢纽,其行业本源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其内在驱动是产业升级,本身的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从目前实际的资金投向分析,仍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新技术应用对价值链的重塑和效率的提升作用亦会使一些创新商业模式成为可能。通过引入数字经济服务,可以将大数据覆盖融资租赁业务的全流程、各环节,从引流货客、风险控制、用户体验等各个方面提升融资租赁行业的效能

  1、客户获取方面:受制于自身人工服务为主的业务模式,传统融资租赁企业在获客、营销方面存在着短板,数字经济正好发挥其线上应用场景以及流量数据资源,在为融资租赁企业引流的同时,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精准客户识别,加快客户转化。同时,融资租赁企业也能够弥补数字科技企业在资本、客户影响力以及产品多样化方面的不足。

  2、风险控制方面:传统融资租赁企业的客户信息采集、基本财务分析等审核机制仍很大程度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信息采集较片面,数字科技企业从海量行业数据出发,在充分验证有效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构建行业模型,量化各项指标系数,极大程度的降低了金融服务的审核门槛,帮助传统融资租赁公司建立高效全面的审核体系。并且依托大数据建立的风险控制体系及应用策略体系,能够较好的贯穿于投前、投中、投后的全流程

  3、评估与定价方面:融资租赁企业在客户分层过程中,较依赖于一些表面数据特征,如总资产规模、负债情况等,然后通过人工进行判断,一方面较难做出较客观判断,一方面也无法真实贴合客户发展阶段。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够找到最佳的客户分层模型,通过数据指标的量化,筛选出具有更强还款能力的客户,设计出更贴合客户业务特点的交易结构,协助融资租赁企业进行更准确的差异化定价

  4、风险管理方面:融资租赁企业虽然拥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及较稳定客户资源基础,但内控失效、合规意识淡薄始终是风险管理的两大痛点,传统风控机制效率低下且覆盖面不全。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数字经济相结合,构建大数据风控平台,通过云端对接的方式改善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以传统的售后回租业务为例,大数据可以协助投前、投后的数据处理,建立完整的报表体系,实现对租赁资产的监控,为业务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当客户数据出现异常时,能够进行智能化的风险预警,提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甚至引入第三方合作机构进行风险资产处置,最大程度缓释风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大数据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融资租赁企业开拓客户及业务资源,规范业务操作及风险控制,协助企业走专业化、规范化道路。但不可否认融资租赁业务始终是银行类金融服务的补充,特别是在个人客户、消费金融领域,行业特性带来的劣势更为凸显,需要结合自身资源特点,扬长避短、量力而行,通过融入数字经济,寻找双方的契合点。

  从目前的发展格局来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互联网企业、数字科技服务企业本身在传统产业电商化的过程中,在消费者端的挖掘和创新出现了瓶颈,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牢牢把握住C端流量,互联网企业纷纷出现了流量依赖症,任何的模式创新最后都终结于巨头的流量导入。由此,整体的数字科技商业模式逐渐向B端倾斜,衍生出B2B2C的模式,通过协助小B端进行产品与服务的标准化,逐步构建模式体系,这其中不仅包含产品品质、价格的标准化,服务包含平台服务标准化,也包含线下仓储、物流、安装流程的标准化等。通过服务和整合小B端,实现对C端的渗透,最终实现企业服务的横向拓展,形成协同效应。

  以汽车后市场为例,根据公安部的统计,截止2018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超过为2.4亿辆,其中有58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衍生出了规模巨大的汽车服务后市场。与此同时,中国乘用车市场存量呈现整体老龄化趋势,平均车龄不断上升(从2011年的3.8年上升至2016年的4.6年),但仍大幅落后于美国的11.6年。目前中国售后维修企业有超过46万家,其中4S店26685家,但整个售后服务市场中授权4S店体系仍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超过60%。随着平均车龄上升,大部分车辆超过质保期,传统授权4S店体系由于成本高企,售价价高,竞争力在减弱,非4S店体系迎来了发展机遇,但他们同样也存在包括价格不透明,质量无保障、品种品牌不齐全等诸多问题。未解决行业的这一痛点,部分传统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结合互联网思维,将原有的供应链体系以及非授权汽车服务门店进行了整合,创新出新零售业务模式。一方面打造线上运营平台,搭建供应链仓配标准化流程;另一方面赋能线下认证门店,帮助小汽修门店实现系统化运营及衍生服务开拓,提高门店经营效率、服务质量以及盈利能力。打造零配件厂商(B)to汽修门店(小B)to客户(C)的业务链条。

 观察此类商业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平台在发展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构建供应链仓配体系,而中小汽修门店通过平台赋能,将进一步激发出门店扩张、设备更新等融资需求,并且由于其自身规模较小,场地以租用为主等特性,传统银行端融资能力受限。此时,平台方既掌握了中小汽修门店的上游零配件供应,又很大程度掌握下游客户流量资源,可以形成较完整的小B端业务数据。融资租赁企业如果能够通过在传统汽配产业链的延伸,与平台形成合作,一方面可以为其大规模供应链建设提供资金;一方面借助对B端数据的分析,可以创新性的开发出适配平台内线下认证门店的标准化融资租赁服务产品,实现产品的快速复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同时将平台数据导入投后风控模型,对投后管理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未来的几年,无论对于中国的数字经济服务企业还是融资租赁企业来说,都是面临商业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既没有厂商背景也没有银行系资金实力的商租公司来说,转型压力尤为明显,如何认识自身资源禀赋及能力短板,发现数字化浪潮革中的机遇,敏锐的寻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及发展方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独辟蹊径有所作为。